音樂中的養生法-古琴
養生文化:音樂中的養生法-古琴
中國的“古琴”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義。古琴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對于人生修養、養性修身、立命進德有莫大助益,其松沉曠遠的音色、舒緩簡淡的曲調以及寧靜莊重之儀容,其中所蘊藏的古樸寧靜的意境,傳達著靜遠淡逸的氣息,能喚起恬淡悠遠的回憶,令人返于原始本然之故鄉,這對于緊張而焦慮的現代人實在是非常重要、彌足珍貴。東漢劉向《琴說》論鼓琴用于明道德、感鬼神、美風俗、流文雅等,基本系儒家思想,至唐代薛易簡論鼓琴之作用,則兼有佛家絕塵出世之思想:“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保ā肚僭E》);班固《白虎通》承襲儒家《樂記》之思想,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至蔡邕《琴操》則增加“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之義,具有佛家借琴以修身養性、返本歸真之琴道觀念。
演奏中按摩經脈
在彈奏古琴時要做到三靜。一是環境安靜,因為古琴左手指法有許多走音,如退、復、吟、猱,達到一種聲音繞梁不絕的效果,聲音由強及弱,如果環境嘈雜將無法感受;二是身靜,古琴彈奏時對身體的要求是:全身放松、挺胸拔背、沉肩墜肘、雙腳落地平實。雙手置于琴面,將全身的氣灌于指尖彈奏。三是心靜,在彈奏的過程中心無雜念,呼吸均勻,曲隨手行,達到意存弦外的琴人合一境界。
彈古琴時,手指跳動于琴弦。中醫認為手指是人體上肢的末端,氣機流注到此而返回,五個手指有6條經脈循行。心、肺、大腸、小腸、心包、三焦等經絡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經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腸經起始于食指商陽穴,心包經止于中指中沖穴,三焦經起始于無名指關沖穴,心經止于小指少沖穴,小腸經起始于小指少澤穴。
在古琴演奏中,手指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直接觸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綽、注、上、下、進、復等。右手要求“彈弦如斷”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輪、撥、刺等。在彈奏的過程中,全身自然放松,靠肩、臂、肘、腕、指的統力協作,并集中著力于指尖,左右手技法熟練運用,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時,又達到按摩手指、保健強身的效果。所以古琴歷來都被中國文人看成是修身養性的首要樂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