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倫的養生保健心得第 2 頁
樊正倫養生:飲食起居無不“順”
樊正倫喜歡將人比喻成一棵落葉樹。他解釋說:“冬天樹葉落光,原來分散于枝葉上的營養開始收向根部,枝葉營養相對不足;春天營養又從根部走向枝葉;到了夏天,枝繁葉茂,而根部的營養相對冬季有所不足。人也是一樣,春天氣血由內向外走;夏天氣血充盈,布于體表;冬季內里相對充盈,表面相對空虛。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夏天為何多患胃腸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除了細菌滋生以外,夏天人體內部氣血相對空虛,故易擾內,而秋冬體表之氣不足固衛,所以容易感冒。”
由于人體具有這種“順時”的特性,我們的生活起居都應順應這種特性,有針對性地調養進補。對此,樊正倫開了個“四季養生食譜”:春季以養肝為主,無論男女均可吃點烏雞白鳳丸,可有效避免“春困”;夏天宜補心,中老年人可適當服用“生脈飲”,其中的麥冬、五味子等藥既可補氣,又可清肺熱,有助于滋養心氣,防止胸悶、氣短、汗多等夏天的“應季病”:大自然在秋天賜予我們豐富的水果,梨即是其中一“寶”,秋梨膏是秋季進補佳品,有潤肺止咳、收斂氣血的作用;數九是補養的最佳時節,女性重在補陰血,更年期前女性在數九時宜吃阿膠膏,已過更年期的女性可吃六味地黃丸,男性則可以金匱腎氣丸補腎陽,以六味地黃丸補腎陰,但發熱感冒時應暫停滋補。
食養順四時而變,作息亦是如此。“早睡早起身體好”是多少年來我們奉行的格言,但樊正倫認為,凡事不能一概而論,起居也應根據四季的特性隨時調整,簡單地說就是“跟著太陽走”。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但也容易“春困”,此時不宜長睡不起,而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以舒肝氣。夏天晝長夜短,主張“晚臥早起,無厭于日”,但也不宜太晚,以23點前睡覺為宜。需要注意的是,炎夏人的情緒容易隨著溫度的上升而“上火”,怒則加劇耗散充盈于表面的氣血,故控制情緒為重要的養生環節。秋天的起居原則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時氣血由外而內逐漸收斂,為順應氣血收藏,睡眠時間也應逐步延長,情緒方面應注意勿“悲秋”傷肺。到了冬天,我們就應該“懶”一些,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之原則,“有些老人早起慣了,大冬天五六點鐘天還沒亮,就早早起來頂著北風出門鍛煉,這簡直是折騰自己!狈齻惤忉尩,因為冬季外界寒冷,過早起床鍛煉使得毛孔過度開放,反而不利于精氣的儲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