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第七節 脫疽第 2 頁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發涼,怕冷,麻木,酸痛,間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覺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脹疼痛感而出現跛行,休息片刻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樣或較短距離時,患肢酸脹疼痛出現。隨著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患足可出現輕度肌肉萎縮,皮膚干燥,皮色變灰,皮溫稍低于健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現游走性紅硬條索(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二期(營養障礙期),患肢發涼,怕冷,麻木,酸脹疼痛,間歇性跛行加重,出現靜息痛,夜間痛甚,難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顯萎縮,皮膚干燥,汗毛脫落,趾甲增厚,且生長緩慢,皮膚蒼白或潮紅或紫紅,患側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三期(壞死期)二期表現進一步加重,足趾紫紅腫脹,潰爛壞死,或足趾發黑,干癟,呈下性壞疽。壞疽可先為一趾或數趾,逐漸向上發展,合并感染時,則紅腫明顯,患足劇烈疼痛,全身發熱。經積極治療,患足紅腫可消退,潰瘍可愈合,壞疽局限。若壞疽發展至足背以上,則紅腫疼痛難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現疲乏無力、不欲飲食、口干、形體消瘦,甚則壯熱神昏。
根據肢體壞死的范圍,將壞疽分為三級:一級壞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級壞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級壞疽發展至踝關節及其上方。
本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常在寒冷季節加重,治愈后又可復發。
輔助檢查:肢體超聲多普勤、血流圖、甲皺微循環、動脈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檢查,可以明確診斷,有助于鑒別診斷,了解病情嚴重程度。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