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乳房疾病 第一節 乳癰
乳癰是發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全身發熱,潰后膿出稠厚。常發生于哺乳期婦女,尤以尚未滿月的初產婦多見。《諸病源候論·妬乳候》云:“此由新產后,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泄,或斷兒乳,捻其乳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積,與氣血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也……”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有幾種名稱:發生于哺乳期者,稱外吹乳癰;發生于懷孕期者,名內吹乳癰;在非哺乳期和非懷孕期發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癰。本病相當于西醫的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機]
一、肝郁氣滯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主疏泄,能調節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內傷,肝氣不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使乳汁發生壅滯而結塊;郁久化熱,熱勝肉腐則成膿。
二、胃熱壅滯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汁為氣血所生化,產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陽明積熱,胃熱壅盛,導致氣血凝滯,乳絡阻塞而發生癰腫。
三、乳汁瘀滯乳頭破損或凹陷,影響哺乳,致乳汁排出不暢,或乳汁多而嬰兒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積存,致使乳絡閉阻,乳汁瘀滯,日久敗乳蓄積,化熱而成癰腫。
[診斷]
多發于產后尚未滿月的哺乳婦女,尤以乳頭破碎或乳汁郁滯者多見。
郁乳期:病人感覺患側乳房腫脹疼痛,并出現硬塊(或無硬塊),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暢;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經治療后,若2—3日內寒熱消退、腫消痛減,病將痊愈。
成膿期:上述癥狀加重,硬塊逐漸增大,繼而皮膚發紅灼熱,疼痛呈搏動性,有壓痛,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并有高熱不退,此為化膿的征象。若硬塊中央漸軟,按之有波動感者,表明膿腫已熟。但深部膿腫波動感不明顯,需進行穿刺才能確定。
潰膿期:自然破潰或切開排膿后,一般腫消痛減,寒熱漸退,逐漸向愈。若膿流不暢,腫熱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可能形成袋膿,或膿液波及其他乳囊(腺葉),形成“傳囊乳癰”,亦可形成敗血癥。若有乳汁從瘡口溢出,久治不愈,則可形成乳漏。
輔助檢查: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高于10X10的9次方每L,中性粒細胞高于75%。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