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節脫位各論 第三節 骶髂關節半脫位第 2 頁
【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后即感一側下腰部、骶髂部與臀部疼痛。站立、行走或扭轉腰部時疼痛均加重。在反復發作的病例中,疼痛不僅局限于腰部,且向足跟及腹股溝處放射,或伴有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的癥狀。病人多采用健側臥位;平臥時,傷肢髖關節和膝關節須保持屈曲位,若勉強伸直,必出現疼痛;站立時,軀干微向傷側前傾,傷肢足部不敢著地;行走時,多須別人挽扶;坐位時,傷側臀部不敢負重,病人常用雙手支撐坐位兩側,以減輕因負重引起疼痛加重。本病主要特征。
1.病人仰臥位,可測得兩下肢不等長。若向前脫位,傷側下肢略增長;后脫位時,則傷側下肢略縮短,嚴重病例,髂后上棘向后凸起。
2.站立時,傷側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足尖著地,軀干向傷側傾斜,以健肢負重;行走時,用手掌支撐傷側髖部,可使疼痛減輕。傷側骶棘肌緊張,脊柱多凸向健側。
3.病人上床時,先坐于床便,然后用雙手抱住傷肢,以防止扭轉傷側骶髂關節引起疼痛。
4.直腿抬高受阻礙,骨盆分離、擠壓試驗,“4”字試驗,床邊試驗(在排除髖關節病變的基礎上進行),骶髂關節旋轉試驗等均為陽性反應。
5.骶髂關節處和髂后上棘附近有明顯的筋肉緊張、壓痛,側臥叩擊前髂上棘外緣,可引起骶髂關節處疼痛。
6.X線檢查正位片,可提示骨盆傾斜程度,顯示骶髂關節面重疊影增寬或變窄。斜位片,顯示傷側骶髂關節凸凹不平的關節面排列紊亂,關節間隙增寬(與健側相比)。X線檢查,亦有助于排除類風濕、結核、腫瘤等器質性病變。
骶髂關節半脫位,依據其病史、癥狀、體征,即可確定診斷。但臨床上易與腰骶部急性筋肉扭傷相混淆,往往采用急性腰扭傷的手法治療不能收效。所以對急性腰骶部扭傷的病例,應首先排除骶髂關節半脫位,必要時,兩者按摩治療手法同時應用,癥狀均可消除。骶髂關節半脫位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例,易與腰部椎間盤突出癥相混洧,但從病史、癥狀、體征及X線改變等不難鑒別。一般來講,骶髂關節半脫位,施術脫位,施手法治療后,多即刻見效;但椎間盤突出癥用手法治療后,癥狀立即消失者極為罕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