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第 20 頁
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有他臟的資助,不致于虛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系把五臟緊緊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就五行的相互關系而言,除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勝復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稱“五行體雜”,“……既有雜,故一行當體,即有五義”(《五行大義·卷二》)。而明代張景岳則明確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類推。中醫學根據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臟互藏理論,即五臟的網絡調節機制。
4.說明人體與內外環境的統一: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除了將人體的臟腑組織結構分別歸屬于五行外,同時也將自然的有關事物和現象進行了歸屬。例如,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應,這樣就把人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這種歸類方法,不僅說明了人體內在臟腑的整體統一,而且也反映出人體與外界的協調統一。如春應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氣主生發,萬物滋生。人體肝氣與之相應,肝氣旺于春。這樣就將人體肝系統和自然春木之氣統一起來。從而反映出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整體觀念。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
1.發。何迮K外應五時,所以六氣發病的規律,一般是主時之臟受邪發病。由于五臟各以所主之時而受病,當其時者,必先受之。所以,春天的時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時候,心先受邪;長夏的時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時候,肺先受邪;冬天的時候,腎先受邪。
主時之臟受邪發病,這是一般的規律,但是也有所勝和所不勝之臟受病的。氣候失常,時令未到而氣先至,屬太過之氣;時令已到而氣未至,屬不及之氣。太過之氣的發病規律,不僅可以反侮其所不勝之臟,而且還要乘其所勝之臟;不及之氣的發病規律,不僅所勝之臟妄行而反侮,即使是我生之臟,亦有受病的可能。這是根據五行所勝與所不勝的生克乘侮規律而推測的。這種發病規律的推測,雖然不能完全符合臨床實踐,但它說明了五臟疾病的發生,受著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