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第 13 頁
(四)用于指導疾病的防治
五行學說在治療上的應用,體現于藥物、針灸、精神等療法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疾病傳變:運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規律,可以判斷五臟疾病的發展趨勢。一臟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臟,如肝臟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他臟有病亦可傳給本臟,如心、肺、脾、腎之病變,也可以影響到肝: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到其他有關臟腑的傳變關系。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使其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此時應先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易于痊愈。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至于能否傳變,則取決于臟腑的機能狀態,即五臟虛則傳,實則不傳。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既要掌握疾病在發展傳變過程中的生克乘侮關系,藉以根據這種規律及早控制傳變和指導治療,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據具體病情而辨證施治,切勿把它當作刻板的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2.確定治則治法:五行學說不僅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綜合四診,推斷病情,而且也可以確定治療原則和制訂治療方法。
(1)根據相生規律確定治療原則: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多屬母病及子,其次為子盜母氣。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所謂“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
補母:補母即“虛則補其母”,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而致肝陰不足者,稱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療,不直接治肝,而補腎之虛。因為腎為肝母,腎水生肝木,所以補腎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脾之健運而導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補脾氣以益肺氣的方法治療。針灸療法,凡是虛證,可補其所屬的母經或母穴,如肝虛證取用腎經合穴(水穴)陰谷,或本經合穴(水穴)曲泉來治療。這些虛證,利用母子關系治療,即所謂“虛則補其母”。相生不及,補母則能令子實。
瀉子:瀉子即“實者瀉其子”,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肝木是母,心火是子,這種肝之實火的治療,可采用瀉心法,瀉心火有助于瀉肝火。針灸療法,凡是實證,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火穴)少府,或本經滎穴(火穴)行間治療。這就是“實者瀉其子”的意思。
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除母病及子、子盜母氣外,還有單純子病,均可用母子關系加強相生力量。所以相生治法的運用,主要是掌握母子關系,它的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凡母虛累子,應先有母的癥狀;子盜母氣,應先有子的癥狀;單純子病,須有子虛久不復原的病史。這樣,三者治法相似,處方則有主次之分。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