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源于對生的認識(下)第 3 頁
這在河圖中的數理也應證了這一點,四方成數是在中央數五的基礎上由生數相合而成的。(見圖2)土與四時連接起來,不就是甲骨文的行字嗎,將土加上不就成五行了嗎?(見圖1、圖3)但在大地上新生事物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說文·五部》:“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保ㄒ妶D4)《史記·律書》云:“午,陰陽交曰午!笔⒇灾形纾ㄎ澹┰聦奶祜L后意為新生?梢娫谵r歷五月是陰陽交合產生新生事物的時候!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拔锷^之化!被巧锷顒又械囊粋重要階段,是陰陽交感的結果,在春夏秋冬四時之中央,謂之長夏,長夏的氣候特征是主濕,是濕氣彌漫的特殊季節。天陽下迫,地氣上蒸,濕為熱蒸,則蘊釀生化。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皆以長夏之化為中心。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所以,我們理解長夏的關鍵在于,雖然春夏秋冬四時已將十二月占盡,而長夏卻可以重疊于夏末秋初之時。其性與土相類似,故歸屬于土,即又有土屬長夏之說,而成為五行。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又《素問·玉機真藏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同時《素問·藏氣法時論》有:“脾主長夏”,這樣脾既主四時,又主長夏,這對看似矛盾的理論就容易理解了。《中藏經》說:“脾者土也……王于四季,正王長夏。”“正王”可以理解為“最王”(“王”通“旺”)。就是說,脾雖旺于四時,而以長夏為最旺。劉宗迪說:“上古天文歷法制度才是五行說的知識原型,正是原始歷法制度的時間和空間觀念為五行說按四時五方劃分世界、組織萬物的分類框架奠定了基礎,五行說的生、克機理也只有歸結為歷法制度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釋!保ㄎ逍姓f考源[J].哲學研究,2004(4):35-43.)這種觀點是站得住腳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