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杏仁性用之異同
李軍偉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所
桃仁、杏仁同為薔薇科植物的果實,在形態、效用上都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如都呈扁心形,在藥理上都有潤腸通便、抗炎鎮痛、抗過敏,鎮咳平喘、驅蟲或殺蟲的作用。但兩種中藥材在臨床應用和療效上卻各有偏重。
性味歸經
《本經》曰桃仁:“味苦、平。”《別錄》曰:“甘,無毒”;對于杏仁,《本經》曰:“味甘、溫。”《別錄》曰:“苦,冷利,有毒。”《本草崇原·卷中》曰:“桃仁、杏仁味俱甘苦。杏仁苦勝,故曰甘苦;桃仁甘勝,故曰苦甘。《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記載桃仁:“味苦、甘,性平”;杏仁“味苦,性微溫”。可見桃仁、杏仁都是甘、苦之品,只是在兩種藥味各有偏倚。《藥典》載:桃仁入心、肝、大腸經,杏仁走肺、大腸經。心主血脈,肝藏血,故桃仁行血分;肺主氣司呼吸,故杏仁入氣分。
功效主治
1.桃仁入心肝,心主血脈,肝藏血,苦能泄滯,故桃仁行血分而祛瘀,用于經閉、痛經、癥瘕痞塊。杏仁入肺經,肺主氣司呼吸,苦能降泄,故杏仁入氣分而定喘,用于咳嗽氣喘。即東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氣也;桃仁止狂用治血也。”
2.桃仁、杏仁都濡潤多脂,入大腸經,故都能潤腸通便,但亦需分氣血,杏仁治氣秘,桃仁治血秘。即東垣所云:“杏桃仁俱治大便秘,亦當以氣血分之,晝則難便,行陽氣也(用杏仁),夜則難便,行陰血也(用桃仁)。年高虛人大腸燥秘,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脈沉在血,桃仁、陳皮。”《雜癥痘疹藥性合參·卷八》曰:“杏仁治氣秘,桃仁治血秘。(桃仁)雖云苦以去滯,甘以生新,然究竟破血之功多而益血之力少,但走血分而性滑潤,佐麻仁、當歸以治燥結,如神耳。”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