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粥之法淺談第 2 頁
健脾益胃,養陰生津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治療脾虛寒濕胎動不安之白術散,方后“已后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已后渴者”是承接前文“若嘔”,服粥在于程云來所云:“嘔止而胃無津液作渴者,食大麥粥以生津液。”《傷寒論》桂枝湯證,方后“啜熱稀粥一升余”不僅是助藥力發汗,因桂枝湯證病機為衛強營弱,啜熱稀粥可養胃氣,補陰液,奏和營益陰生津,培補汗源之功。
溫陽散寒,建立中州
《傷寒論》理中丸證,方后“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方用理中丸治療霍亂吐利甚而寒多不渴者,說明中焦陽虛,寒濕內阻。服湯后飲熱粥,可溫胃散寒,顧護脾胃。正如徐靈胎云:“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助其藥力以補散,此則飲熱粥,欲助其藥力以內溫。”《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治療脾虛寒盛之大建中湯,方后“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可借粥之熱力,補益脾氣,暖胃驅寒,建立中州。誠如林禮豐所言:“服后一炊頃,飲粥者,每溫養中土之氣以引藥力也。”
仲景啜粥之法,對于臨床疾病的治療與調護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但不可拘泥于此,如桂枝加葛根湯證、麻黃湯證,方后明言“不須啜粥”。因此,對于“啜粥之法”臨床上應靈活應用。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