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幽門螺桿菌感染須辨體質第 2 頁
體質影響著幽門螺桿菌感染后證候的轉化轉歸
證候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對疾病某階段病因病機本質的反映,又是機體作為整體對致病因素作出反應所處的一種功能狀態。證候所體現的這一功能狀態既與致病因素的性質、強弱有關,更與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有關。體質因素影響著證候的轉歸和疾病的預后。
目前,中醫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認識已達成一致意見,即幽門螺桿菌屬中醫的“邪氣”范疇,且多具“熱”、“毒”的性質。然而,這種“熱”、“毒”侵襲不同體質的人群后,臨床可有不同的轉化,陰虛或陽盛體質,則從陽化熱、化燥;若陽虛或陰盛體質,則反而從陰化寒、化濕,而出現脾胃虛寒證或寒濕證。
體質也制約著證候的轉歸。幽門螺桿菌感染,外邪侵襲,邪正相爭,終致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其本,濕熱(毒)中阻為其標。一方面,氣之于血,有溫煦、推動、統攝的作用,這些作用,均有賴于脾胃之氣的旺盛充足。如此,胃絡血瘀,瘀滯胃體,最終形成正虛、濕熱(毒)、瘀血等多種病理因素的存在,不僅使幽門螺桿菌感染纏綿難愈,日久還有癥積(胃癌)之虞。這一證候演變過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腸化→異型增生→胃癌的發展模式非常相似,反應了中西醫對幽門螺桿菌感染認識上的一致性。
應辨證辨病結合辨體論治幽門螺桿菌感染
一些難治性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易成慢性狀態,證候表現不明顯甚至無癥狀,運用傳統中醫四診辨證也困難,但臨床借助體質辨證可幫助確立治法,取得療效。耐藥是藥物作用于機體后,因內在體質的變化而導致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不敏感所致。而且耐藥的個體差異亦與體質的個體差異有關。而微生物變異是在機體體質與藥物的相互作用中,由于體質的改變,導致微生物所處環境的改變,促進其變異,并因變異加重耐藥。從現代基因組學研究來看,可能與調控基因的多態性有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