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乳腺增生探辨證之內涵
馬朝群 江蘇省中醫院外科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見病及多發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中醫學則認為本病屬“乳癖”范疇。近年來,眾多醫家從不同角度均對其發病機制及辨證施治做了大量探討,但目前對本病的辨證分型多不統一,存在著既有臟腑辨證又有經絡辨證等諸多差異。正所謂“醫者,意也”。中醫的理論與實踐均帶有主觀意念的特色,它來源于客觀又高于客觀,是對客觀的整合與提高,含有較濃厚的主觀色彩。因客體不是一層不變的,并且客體要通過主體才能起作用。醫生受到其本人醫學素養、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影響,對同一種證,不同的中醫師可能從八綱、六經、三焦、衛氣營血等不同的方面來認識它,因此立法處方也會各有千秋。臨床辨證的過程在醫師頭腦里面形成的證的概念,其實并不是證概念的原型,而是經過了醫者自己主觀的加工。
目前國內較為公認的有關乳腺增生病中醫證候及證候診斷標準為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辨證診斷標準。1.肝郁氣滯:主癥:①乳房脹痛、竄痛;②乳房疼痛和(或)腫塊與月經、情緒變化相關;③煩躁易怒;④兩脅脹滿。次癥:①腫塊呈單一片狀,質軟,觸痛明顯;②青年女性;③月經失調,或痛經;④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標準:具3項主癥或2項主癥加2項次癥。2.痰瘀互結:主癥:①乳房刺痛;②腫塊呈多樣性,邊界不清,質韌;③舌暗紅或青紫或舌邊尖有瘀斑,或舌下脈絡粗脹、青紫。次癥:①乳房脹痛和(或)腫塊與月經、情緒不甚相關;②月經衍期,行經不暢或伴有瘀塊;舌苔膩,脈澀、弦或滑。標準:具3項主癥或2項主癥加2項次癥。3.沖任失調:主癥:①乳房疼痛癥狀較輕,或無疼痛;②腰膝酸軟或伴足跟疼痛;③月經周期紊亂,量少或行經天數短暫或淋漓不盡,或閉經。次癥:①中年以上女性;②頭暈耳鳴;③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
作為中醫學認識人體疾病病理模型的證,是以藏象理論為基礎的,同樣也存在這種整體聯系性。每個證都是全身功能關系失調的表現,其形成都是醫家從整體上把握人體內外各部的聯系,針對收集的各種病象進行理性加工后的產物,反映的主要是人體內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以及人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等整體功能關系的異常,涉及人體多系統、多層面的物質變化。而每個證與他證之間也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又因中醫學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恒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天地一體,四時六氣一體,萬物一體,但這個一體,不是靜止的一體,而是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證作為機體的一種整體的反應狀態,機體的狀態受到他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當時的心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時刻處于變化之中,因此,證具有動態性,臨床切不可拘泥于其單一證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