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狙擊腎移植術后并發癥第 3 頁
紅細胞增多癥
紅細胞增多癥在腎移植術后比較常見,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影響移植腎功能。西醫治療多采用放血療法、服用茶堿類藥物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藥物,但臨床療效欠佳。
此類患者臨床癥見形體肥胖,面色晦黯,皮膚紫紋或痤瘡較多,皮膚紫癜,耳紅目赤,尿黃便結,舌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黃而干,脈弦數。證屬瘀熱互結于內。治宜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方選桃紅四物湯、犀角地黃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川芎、牡丹皮、玄參、麥冬、大黃、白花蛇舌草、甘草等,臨床可用水牛角代替犀角,用量常用至60~120克。大多數患者經中醫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全血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降低至正常水平,血液高黏滯狀態亦得到明顯改善。
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腎移植術后由于抗排異藥物的大量使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合并病毒感染。其中帶狀皰疹是最常見的病毒感染,該類病毒感染后雖不會引起非常嚴重的后果,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增加患者痛苦,遺留疼痛等后遺癥,甚至可能合并多重感染而影響移植腎功能恢復,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
臨床癥見皮膚成簇水皰,水皰大小不一,皰壁緊張,皰液透明,皰間皮膚正常,皮疹沿周圍神經走形分布。多見于腰脅部,疼痛劇烈,可伴有輕中度發熱、身體不適、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癥。中醫認為本病是因正氣不足,感受濕熱毒邪,致肝經所循之處濕熱交蒸,熱不得外越,濕不得下瀉,濕熱與郁熱蒸于肌膚而成,治療應急則治標,以清肝瀉火,解毒利濕為法,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車前子、通草、黃柏、柴胡、黃芩、板藍根、茵陳、梔子、澤瀉。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乳香、沒藥等。此外亦可配合外治法,如水皰未破者,用二味拔毒散、玉露膏、雙柏散、三黃洗劑等外搽,水皰破后,用黃連膏、四黃膏或青黛膏外涂,若水皰不破或水皰較大者,可用三棱針刺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不適感。中醫內服外治腎移植術后帶狀皰疹,在緩解癥狀、縮短療程、減少并發癥等方面療效顯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