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修合須辨水第 3 頁
地 水
地水有多種,如塘水、上池水、江河流水、溪澗水、泉水等。
潦水 性味甘平,乃天降暴雨積地表低凹淺塘之塘水,得土氣,能調脾胃去濕熱,仲景治傷寒瘀熱黃疸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取潦水浸藥煎湯,以其味薄不助濕氣。
半天河水(上池水) 指雨后竹籬頭上之水、空樹穴中之水、竹葉上的露水。《戰國策》載:“長桑君飲扁鵲以上池之水三十日能見物。”注曰:上池水即半天河水。此水能治鬼疰狂邪惡毒,洗各種瘡瘍及毒蟲咬傷,寧神志,愈恍惚妄語,潤睛而明目。
流水 性味甘平,主五勞七傷,腎虛脾弱,陽盛陰衰,目不能暝及霍亂吐瀉(非今之傳染病,為古人稱“霍然而至,亂其腸胃”的胃腸病)。傷寒氣逆欲作奔豚諸證。孫思邈謂:“江水流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上歸下。”
勞水(甘瀾水) 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或陳蘆瓢高揚千遍,有沸珠相聚即成,蓋水性本咸,勞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濕氣而專益脾胃。《溫病條辨》治濕溫初起,濕重熱輕的三仁湯,即以甘瀾水煎藥。
急流水 水勢急處謂之湍,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躁速下,故治下焦腰膝之癥及利二便之方藥,宜用此水。張從正曰:“昔有患小便不利者,眾工不能治,令取長川急流水煎服前藥,一飲立溲,水可不擇乎!”
井泉水 新汲井泉水既能療病又可宜人,善解熱悶煩渴,蓋涼能清熱,甘可助陰也。宜煎補陰藥物及治氣血痰火之藥。但井泉水亦有優劣,凡井水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而城市溝渠污水雜入者,用需煎沸后停放2小時,候矸氣沉淀乃可用,否則氣味俱惡不可入湯液中使用。
醴泉水(甘泉) 性味甘平,治心腹諸痛,疰忤,鬼氣邪穢之屬,可就泉空腹飲之或新汲立用。醴者薄酒而泉味甘,如是故名。舊云:“太平盛世,帝王德至,每有泉涌出,民飲之療疾養壽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