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刻意打造“純中醫”
□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院
作為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30年的老中醫,筆者覺得關于“純中醫”之爭主要是提法欠妥,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時代和社會環境而超然獨立存在,因此現在要想重新教育培養出真正的純中醫根本就不可能了,并且也沒有必要。換句話說,即使你著力打造出“純中醫”來,也是舊瓶裝新酒———此酒非彼酒矣,已經名不符實,不能再叫純中醫了。正確的提法個人認為應該是培養和造就出一大批現代中醫。什么是現代中醫?現代中醫應該是精通中醫理論和診療技術,熟悉西醫診治方法,以中醫中藥為主防治疾病的醫務工作者。
現代中醫不可以不熟悉西醫。筆者在1979年臨床實習時的一位帶習老師(老中醫),他在當地頗有名氣,每天接診病人絡繹不絕。一日他突然患腹痛,解膿便血,初起并未介意,以為是腸癖(痢疾),服用中藥調治,仍然堅持上班。后來病情加重,才到地區醫院作腸鏡檢查,診斷為直腸癌。手術中見直腸癌晚期伴肝轉移,遂終止治療,回家服藥調治以延時日。臨終前他仍然不知道真實病情被蒙在鼓里,還囑咐我一定努力鉆研脾胃病。其實筆者心里明白是傳統中醫的局限性害了他。
上世紀80年代初我曾在縣中醫院跟師實習1年,跟師期間,有一住院病人是位中年婦女,患頭痛,邀請縣名老中醫周澤勛會診。老師察色按脈,診斷為陽虛頭痛,遂用四逆湯加味治療。服藥后病情略有緩解,旋即又反復如初。后轉市級醫院治療,查CT發現患者頭痛系顱內腫瘤所致。
以上兩位先師都是解放前跟師學習出身,對西醫知識了解甚少,憑著他們的刻苦努力成為一方名醫,是名副其實的純中醫。他們醫術精湛,缺陷也顯而易見。現代已不具備產生純中醫的客觀條件和環境,因此筆者認為沒有再造就純中醫的必要。
借鑒和熟悉西醫檢測技術可以幫助中醫發揮治未病作用,將疾病消滅在初始階段。比如高脂血癥,病人常沒有臨床癥狀,一查血脂就查出來了,對高脂血病人用中醫中藥治療,叫他節制飲食,加強鍛煉和減肥,血脂降下來,病人當然會相信中醫。如果你僅憑中醫“三個指頭”、四診合參后說他有病,他能相信嗎?就猶如扁鵲望齊桓公之色,說他有病桓侯不信一樣,因為扁鵲拿不出依據。
誠然,運用現代檢測技術必須在熟練掌握中醫理論及診療技術,并且有較深厚功底的基礎上,才能幫助中醫提高診療效果,否則反而容易出現下列問題。一是容易造成先入為主的誤導思維,也就是說一看到檢查報告就容易根據報告用藥,忘記了西醫診斷與中醫不一樣,忘記了按中醫理論方法辨證論治,如見到結石就用排石藥,冠心病就用活血化瘀藥,成為執方找病的“下工”;二是過多使用現代檢測技術可能會使傳統中醫診法荒廢,這可能是當今一部分人呼喚純中醫的理由。當然如果你沒有深厚的中醫功底,在臨床上凡病都作檢查,照檢查處方不但會對中醫四診方法越來越生疏,并且還會加重病人負擔,使整個用藥脫離辨證論治。以上兩點的確是中醫人員使用現代檢測技術的致命傷。如果中醫工作者丟掉了中醫基本理論,迷失了自我,不會用中醫思維診病,離中醫走向消亡還會遠嗎?
所謂純中醫、真正中醫的提法本來就不很恰當,容易造成誤解,真正能夠正確運用中醫理論和思路看病的人,在中醫隊伍中應該還是占絕大多數而不是少數,當然他們可能已經不再是什么“純中”了。從生物角度而言,保持“純正”是為了防止物種滅絕,“雜交”才能發揮優勢,結出碩果。社會和自然發展規律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時代在發展,醫學在前進,中醫也應該而且必須敞開她寬廣的胸懷接納新知,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成果為我所用,而不是排斥他。現代先進檢測技術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對疾病診治也有一定幫助,作為中醫臨床工作者已經無法回避。我們只有因勢利導加以運用,而不是以堅守“純中醫”為榮。臨床重療效,持“純正中醫”論者必然是脫離實際的“理論家”而不是堅守臨床一線的中醫藥工作者,因為只有他們才提得出如此迂腐之論。戰斗和工作在基層在一線的中醫藥人員頂著生活和生存的壓力,在生存中求發展實在不容易。病人找你看病基本上是沖著治療效果來的,而不是因為你是“純中醫”。所以只有千方百計提高臨床療效才是中醫生存之本,發展之道。堅守所謂“純中醫”、“真正中醫”的觀點于事無補,于中醫藥事業發展沒有任何意義,搞得不好只能讓中醫坐以待斃,最終落得作為“稀世珍品”被保護起來的地步,這并非危言聳聽!
筆者堅信,隨著中醫教育體制的改革,必然能夠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中醫人才,到臨床第一線去,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成為精通中醫理論和診療技術、熟悉西醫診療方法的現代中醫。他們必將擔負起中醫藥事業復興和振興的歷史重任,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健康做出貢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