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須系統構建“治未病”學科第 2 頁
中國養生文化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練武”等生活方式的調整,是勸告人們自我選擇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保健是對一些小的傷痛,可以采用許多有效的、非藥物療法進行調理。但養生保健并不屬于醫療行為,必須對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行業培訓與教育,避免違法事件的發生,給服務對象帶來超范圍執業的傷害。
筆者關注“治未病”工作多年,認為中醫“治未病”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進行系統的整理與整體的設計。然而遺憾的是缺乏清晰的思路與學科發展的規劃。
醫學是為了治療與預防疾病建立的系統。隨著20世紀末期老年病、慢性病的急劇增多,推動了老年醫學與康復醫學的構建,形成了新的醫學分類系統。第一醫學:預防醫學;第二醫學:臨床醫學;第三醫學:康復醫學。中醫如果嚴格地根據新的醫學分類系統分類,也應當是:中醫的第一醫學:中醫預防醫學;中醫的第二醫學:中醫臨床醫學;中醫的第三醫學:中醫康復醫學。
目前中醫“治未病”缺少臨床專家的深度參與,是影響治未病學科發展的潛在危機。臨床專家多忙于門診與病房的工作,很少能靜心思考與研究各專科領域的疾病預防問題,造成“治未病”學術領域的人才缺乏。
建議國家從制定“上工治未病”規范與臨床指南的角度,組織各專科領域的頂級專家有序地開展“治未病”學科的系統構建。行有行規,國有國法。只有在嚴密的行業規則指導下,才能保證一門學科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從事養生保健的人員留下清晰的生存空間。 (作者系中國針灸學會腹針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