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現代科技發展中醫體檢第 2 頁
現代科技對經絡的研究
經絡是中醫判斷人體健康狀態的重要途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傳統的經絡檢測是醫生用按壓某個重要對應臟器的穴位,如背俞穴,看測試者對這些壓痛點的反應情況,一來判斷經絡的通暢與否,二來通過針灸、按摩、火罐及刮痧疏通經絡,緩解身體不適,預防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小到大。
1950年,日本生物學教授中谷義雄發現在皮膚上有一系列點,這些點的電阻比周圍區域的電阻低,這種情形在人體有病時特別明顯。電流進入人體,大部分經過毛孔。現代科技認為,電導的高低,由毛孔的大小決定,而后者受自律神經控制。當某一器官發生功能或結構改變,連接于該器官的自律神經就受到刺激,因而改變相連于經絡上的電導。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這些皮膚上一系列的點,恰恰與人體經絡上的穴位相吻合。
在1958年4月,第一機械部機械制造與工藝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協和在衛生部用經絡測定儀驗證經絡存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科委和衛生部在上世紀80年代,制定了“七五”經絡研究項目“十四經脈客觀檢測”。“八五”期間,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發現了“循經低流阻通道”。上世紀90年代,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對“循經感傳機制”進行了研究。上述的重大的科研成果與進展,進一步論證了經脈的客觀存在。
近期,北京中醫藥大學一位博士發表論文“臟腑經絡系統相關規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作者在生物物理學方法對人體的心包經精確定位的基礎上,進行導電量的測試,發現兩點:一是經絡皮膚導電量的分布與《黃帝內經》中描述的心包經血氣運行的方向一致;二是導電量的分段組合與受試者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有關,并提出“經絡效應密碼”的論點,這種論點既符合中醫藏象學說,又是一項現代經絡系統科學的創新。
隨著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的不斷結合與研究論證,中醫經絡檢測儀也隨之問世。經絡儀將名老中醫的臨床診斷經驗與現代電生理技術相結合,經多年臨床驗證,總結出了中醫內科的57個病癥與經絡傳導的內在關系及規律,客觀地將病因、病機和病程,疾病風險,疾病與疾病,疾病與臟腑關聯及發展趨勢,用圖表定位、定性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的判讀結果有利于中醫師對經絡有更清晰的認識,也便于對疾病病機有統一的定性標準。有關中醫機構針對中醫經絡檢測儀進行了大量臨床試驗,臨床吻合度達到驚人的96.9%以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