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用復雜性科學原則指導中醫臨床
中醫視點:談用復雜性科學原則指導中醫臨床
一般方劑的組成原則是“君、臣、佐、使”,這是中醫調控人體不平衡(疾病)的基本手段。方劑研究的不是某一味藥的成分、理化特征,而是根據“四氣五味”判斷藥性后如何組裝、如何排列;以及藥物之間的關系(相佐、相成等)、如何協調這些關系、如何平衡這些關系,從而治療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疾病的原因是不平衡。首先是陰陽的不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說中醫對人體這個復雜系統的著眼點不是基本單元,而是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其次。是各個部分之間關系對整體的影響;第三是復雜體系的“敏感點”,敏感點對應方劑中的君藥,即主攻方向的哪里;第四是尋找復雜體系的“關鍵點”,以使用簡捷的方式改變整體的狀態。
找到主攻方向即敏感點之后,關鍵點是用多少兵力去解決戰斗,且劑量則成為醫生手中的王牌,高手往往出重拳(重劑量)解決問題,這就是朱清時院士所說復雜性科學的四條基本原則。(見《與朱清時院士對話:醫藥與復雜性科學》,作者王樂羊)筆者在此還是以方劑來說明問題。
比如麻黃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共四味: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君藥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臣藥桂枝助麻黃發汗解表;佐藥杏仁宣肺助麻黃平喘;使藥甘草,調和諸藥。其敏感點是外感風寒無汗,必用麻黃,才能藥到病除,關鍵點是麻黃必加桂枝,所以效如桴鼓。
麻黃湯有各種加減法,其敏感點沒變,只是在關鍵點上加減進退。
比如:外感風寒、無汗,兼有濕痹,身體煩痛,敏感點不變,因為有濕,則加祛濕的白術,變成麻杏加術湯,這個關鍵點就是加白術。再如受風濕更重,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用麻黃、杏仁、甘草、薏仁,成為麻黃薏甘湯,用來解表祛濕。仍是外感風寒,但有濕,故敏感點是外解風寒,關鍵點是加薏仁除濕。
又如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棗,用于外感風寒,不汗出而煩躁,身疼痛,脈浮緊。簡言之就是麻黃湯加生石膏,加生石膏是因為有內熱而煩躁。此時敏感點不變,關鍵點是加生石膏清內熱。
這就是用復雜性科學中的敏感點與關鍵點理論解釋方劑加減的訣竅。
中醫用藥,猶如兵家用兵,排兵布陣得當,自然戰而勝之。所以中醫治病很少用單味藥取勝,而中藥組合又有相須、相使、相殺、相惡、相反種種配伍禁忌。對于配伍的經驗,中醫往往雙藥聯用、三藥聯用、四藥聯用或劑量上重用某藥,這都是在關鍵點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表現。
以中醫藥治療腫瘤為例,目前中醫學的趨勢是“辨證論治”加“辨病論治”。筆者認為,如果說辨病(西醫的病)是找到了敏感點,而且中藥制劑也可以保證有效成分或治療部位的鎖定,那么關鍵點就是如何組合,如何配伍,如何補氣、補血、補陽、補腎、保肝、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健脾、消食、引經、抗轉移等等治法。
由此,方藥當應運而生,再加上劑量得當,癌癥似乎也攻克有望了。
中醫學本就是復雜性科學,今天如果用復雜性科學理論去指導中醫學的發展,不也是中醫學的現代化嗎?(張士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