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藥不能唯成分論第 2 頁
再如阿膠,鄒潤安分析說:“阿膠者,取千里伏流,不潰不決之濟水,熬統護血肉之皮以成。皮者,肺之合,火者心之合,水者腎之合。三者相聚,不似血之化源乎?化源已續,斯瘀自行……”這就說明,從制造阿膠的材料(黑驢皮、阿井水)與熬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恰有合乎膻中火、金、水相媾生血之義”,這是從純中醫學理論來認識的,故鄒潤安由此而得出阿膠能“浚血之源,潔水之流”的結論。汪昂亦說“阿井乃濟水伏流,其性趨下,用攪濁水則清,故治瘀濁及逆上之痰”。可見這個功效絕非其他與阿膠的營養成分相似的藥物所能具有的。
總之,近代一些著名的中醫藥家們沒有偏離中醫學理論來認識中藥,而是一定要講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與《內經》所述內容的聯系,如所謂“甘能緩,能和,能補”;“辛走氣,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等等。而今,我們廣大中醫從業者的任務,就是要去尋找和發現這些藥物的“理”與“情”,探尋它所適用的病機,從而運用之于臨床。
幾年前,有人曾發表“什么是中醫治病的主要成分”一文(載《亞太傳統醫藥》2006年第2期),提出“一切疾病的產生都是體內元素不平衡的結果”,“中醫治病就是補充引起陰陽不平衡的物質,使之平衡”。這種觀點是與中醫傳統理論相背離的,其核心思想是用元素代替陰陽,用微觀代替宏觀、代替整體,用物質代替功能與狀態。這種元素致病說,實際上否定了傳統的中醫病因學說,是站不住腳的。
中醫治病絕不是靠什么成分,它的眼光并沒有盯在一些物質成分上,或盯在微乎其微、難以計量的元素上。相反地是從人的整體上,從人體內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從天人相應等方面去探求病因,特別重視“借方藥之力,觸發機體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以求其陰陽自和,從而達到愈病的目的。這也是中醫治病與西醫的根本區別。
王孟英說:“用得其宜,硝黃可稱補劑;用失其宜,參術不異砒硇。”所以,研究發展中醫藥,不能一味從藥理成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中醫藥,不能作唯成分論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