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點:除養生亂象從加強中醫科普入手第 3 頁
五是把中醫藥科普內容納入到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定之中。以往我們評定專業技術職稱,“金標準”是科研和學術論文,而忽視了科普能力。因此,應該對這一“金標準”進行調整和修改,將中醫藥科普文章納入其中,也作為評定依據。
六是在中醫藥高級人才(碩士、博士、博士后)的培養中,提高他們的科普能力。畢業時,應交兩份科學文章,一是學術論文,二是科普文章,考核他們對所學專業的普及能力,以免他們的研究被束之高閣,改變這些高級人才只“專”不“博”的局面。嚴格來講,科學勞動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科幻(前瞻性的科學設想)、科研、科普(想象、研究、普及“三位一體”),作為中醫藥的高級人才或是專家,甚至科學家,應該是三者都要具備,才算是“真資格”的,至少也要科研、科普兼具。
七是中西醫要加強團結,精誠合作。在我國現行醫療體系中,從臨床角度講,大多中醫已將西醫學的一些診療方法納入到臨證實踐中作為診治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而西醫也少有不開中藥的。中醫和西醫要加強溝通,互補為用。同樣,醫學科普也應該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因為這種新型的科普形式,深受大眾歡迎,也應該成為我國獨有的優勢。
八是每一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要盡職盡責。西方古代醫圣希波克拉底曾講:“醫生治病有兩種手段,一是藥物,一是語言。”其實,醫生用語言治病的過程,就是醫學科學向大眾普及的過程。因此,向大眾普及中醫知識,是每一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份內的工作,是其神圣的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只有他們才懂中醫,才是普及中醫知識的行家里手。近一時期國內出現的養生亂象,“偽神醫”招搖撞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忽視了科普,把本應屬于自己占領的陣地“拱手相讓”。
中醫五絕網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