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應重視經方的學習和使用第 2 頁
經方是辨證配方之基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揭示了外感熱病及某些雜病的診治規律,發展完善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從而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它所創立的融理、法、方、藥為一體的理論體系,不僅為外感病及某些雜病的辨證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同時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治療的一般規律,從而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晉代以來,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對《傷寒雜病論》的學習與研究,稱其“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圣書”。書中所列方劑嚴遵法度,用藥精當,配伍嚴謹,不僅為多種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藥,而且首次全面系統地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為后世醫家提供了范例,所以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這些經方,已成為醫生處方用藥的基礎和原則。就是當今常用的時方,也無不是在經方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經方簡便廉驗
經方治病的基本原則是隨證治之、方證相應,掌握了要義非常簡便。《傷寒論》所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對適應癥的描述,雖然言詞古樸,敘述簡略,但是比較客觀,經過后世許多醫家的充實和完善,許多經方的方證已經基本明確。
同時,經方用藥精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處方的藥味較少,大多在2~7味之間,對于理解經方的結構,對于臨床療效的觀察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許多2~4味的小方,是后世組方的基礎和方根。另外,經方使用的藥物大多為常用藥,其中植物藥居多,再加上處方藥味少,所以價格比較低廉,用經方每天不過幾元錢,可有效解決百姓看病貴問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