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化瘀解毒法治療慢性腎衰竭48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腎功能衰竭,慢性病;中藥療法
2003-09—2007-04,我們采用補氣化瘀解毒法治療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所致慢性腎衰竭(氮質血癥期)48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8例均為我院門診或住院患者,均為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所致,除外糖尿病腎病、紅斑狼瘡性腎炎等繼發性腎病所致慢性腎衰竭。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齡20~65歲;病程5~12年。對照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21~68歲;病程6~14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內科學》[1]慢性腎衰竭診斷標準:血尿素氮(BUN)>9 mmol/L,內生肌酐清除率(Ccr)50~20 mL/min,血肌酐(Cr)178~442 μmol/L。臨床表現:頭暈、乏力、食欲不振、輕中度貧血、尿量減少、肢體水腫、夜尿增多等。
1.3 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2組患者均采用優質低蛋白飲食,避免腎損害藥物應用,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應用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CCB)或聯合β受體阻滯劑控制血壓≤17.31/10.7 kPa(130/80 mmHg),凡是血肌酐<260 μmol/L者可加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貧血者加用促紅細胞生成素佳林豪3 000單位,每周2次皮下注射。
1.3.1 治療組 予補氣化瘀解毒中藥。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30 g,當歸15 g,川芎15 g,丹參20 g,白術15 g,生地黃15 g,生大黃12 g,茯苓20 g,半枝蓮20 g,懷牛膝15 g,益母草20 g,枳殼10 g,蒲公英30 g。隨癥加減:尿少、水腫重者加用澤瀉、車前子;惡心、嘔吐、泛酸者加用黃連、吳茱萸、竹茹;抽搐者加用木瓜;尿血者加用白茅根、生地榆;腰膝酸軟無力者加用淫羊藿、杜仲。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400 mL,分2次服。
1.3.2 對照組 愛西特(河北長天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3 g/片,國藥準字:H13022797),每次8片,日3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均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顯效:自覺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好轉Cr和BUN分別降低30%以上;有效:自覺癥狀和體征減輕,Cr和BUN分別降低2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未改善或加重,Cr和BUN無明顯改善或上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Cr、BUN、Ccr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Cr、BUN、Ccr變化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前后Cr、BUN、Ccr變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Cr、BUN2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補氣化瘀解毒中藥可明顯降低慢性腎衰竭患者Cr、BUN。
3 討論
慢性腎衰竭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中末階段的共同結果,以腎臟功能減退,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為主要表現。其發病機制現代醫學有腎小球高濾過、矯枉失衡、各種細胞介質、生長因子參與發病等學說,反映出疾病的病機是多因素、多環節、多層次作用的結果。
慢性腎衰竭屬中醫學關格、癃閉、虛勞等范疇。其基本病機是正虛邪實,正虛即氣虛、血虛、脾腎兩虛,邪實則為水、濕、毒、瘀及其相互搏結。筆者認為毒和瘀又是邪實中的主導因素,因而祛瘀排毒應為治療慢性腎衰竭的首要任務。然而慢性腎衰竭常是多年發病之果,須大力培補正氣,以補氣、補腎配以活血化瘀排毒,方能降濁保腎。方中黃芪、黨參補氣扶正;丹參、川芎、當歸、益母草活血化瘀;大黃攻下泄毒;白術、茯苓、生地黃、半枝蓮、蒲公英健脾燥濕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大黃含有許多人體必需氨基酸,能糾正腎衰竭時脂質紊亂,有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及調脂作用;能抑制系膜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抑制殘存腎的高代謝狀態,能延緩腎功能衰竭的進展[3]。慢性腎衰竭重在早治,愈是早期,抓住時機合理治療,在延緩病情進展方面,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9-194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1993:168
[3]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72-173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