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滲利濕治濕熱證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醫院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北齊徐之才在《藥對》中根據功用,將藥物分為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類(即十劑),指出:“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輕,是指輕宣理氣藥物(亦包括藥味少而用量輕);實,是指邪實氣實。本法即以輕靈之藥,治療邪實氣實之證。此法治病范圍也由肺衛上焦擴展到久病痼疾,如王孟英云:“不但治上焦宜小劑,而輕藥竟可以愈重病,所謂輕可去實也。”
病案舉例
楊某,男,31歲,1998年11月7日初診。主因納差,舌苔黃膩兩年。兩年前因感冒參加婚宴,過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黃膩苔更甚。近兩月因受涼,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頭重,周身酸楚,口苦較甚,舌苔黃厚膩有增無減,經某中醫用苦寒燥濕清熱之品數劑,病情未見好轉。詳察病情,見其小便短黃,脈弦細數。證屬濕熱蘊阻,法當淡滲利濕為主。處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蘆根20克,淡竹葉10克,茵陳10克,豬苓10克,塊滑石20克,甘草5克,連翹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上方進6劑后,口苦,舌苔黃厚膩皆好轉,再服10劑而愈。
按:此案纏綿不愈兩年,病機屬濕熱內盛,濕熱之邪挾膽氣而循經上蒸,故見口苦,舌苔黃厚膩之癥。金元醫家李杲在《脾胃論·調理脾胃治驗》中強調指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淡竹葉、茵陳、豬苓、塊滑石、甘草淡滲利濕;配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濕;連翹、知母意在清熱;蘆根氣薄味淡力弱,清熱而不傷正,重用蘆根清熱生津,淡滲利濕。姜良鐸教授認為,芳香之品可調暢氣機,淡滲之品可利濕,氣行則濕行,濕行則熱退,既可使陽氣不受過分清熱的損傷,也有利于縮短纏綿難愈的病程。若一味用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品,苦寒化燥傷陰,陰愈傷則濕熱更難清除。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