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奇難病證驗案-寒 疝
趙天才 董正華 陜西中醫學院
吳某某,男,27歲,本院學生。1982年8月20日初診:以上腹部陣發性絞痛伴腹脹、嘔吐6天入院,經查診斷為“粘連性不全性高位腸梗阻”,即予禁食、胃腸減壓、針刺足三里、按摩,并先后給中藥粘連緩解湯、甘遂大黃散、旋覆代赭湯等上注下灌。連續治療6天無效,擬定手術治療。但患者因16年前患闌尾炎穿孔并發彌漫性腹膜炎行闌尾切除術,術后曾多次發生粘連性腸梗阻,腹部已做過3次手術,故不愿再接受手術治療。查患者脘腹脹滿,臍上及臍旁可見圓形、長條形包塊突起,按之柔軟,中、下腹部時而疼痛難忍,惡心嘔吐,不能食,口不渴,惡寒,大便稀,唇紅,舌嫩紅,苔薄白而中心無苔,脈虛弦。辨證屬寒疝腹痛重證,由寒邪內凝,氣機郁阻所致;因治不得法,遷延時日,郁久生熱。治擬溫陽散寒,兼疏解郁熱,用《金匱要略》烏頭桂枝湯化裁。制附片、桂枝、干姜、黃芩各8克,白芍、川厚樸、半夏、蒲公英各12克,炙甘草6克,黨參15克,延胡索9克,沉香4克(后下),柴胡10克。水煎后經胃管灌入,進藥2小時后患者腸鳴頻作,矢氣甚多,瀉下稀便三四次,嘔吐止,胃脘部舒適。連進6劑,腹脹痛大減,腹部已無包塊突起,可進流質飲食。宗上方化裁繼服7劑后病愈出院。隨訪3年未見復發。
按:醫者臨證,誠然正治而得者多,但由于受病情隱匿、醫者思維定勢、診療水平等諸多主、客觀原因的影響,誤治而失者亦絕非鮮見。因此,臨證還必須提高警惕,冷靜思考,善于從自己或他醫的失誤中分析原因,汲取教訓,及時矯枉糾偏,以免重蹈覆轍。杜雨茂從救誤案例實踐中,教誨后學不能囿于常規或某些條條框框生搬硬套,而應破除思維定勢,開拓思路,認真分析病情,準確辨證論治。如對有的醫者一見腸梗阻、腸癰(急、慢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不論病程久暫,不辨病性寒熱虛實,動輒便用苦寒通瀉之承氣湯類或大黃牡丹湯,一見中風后遺癥,甚至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不加辨證,便用清熱解毒之劑等提出批評。本案為杜雨茂救治他醫誤治的案例之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