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辨治呃逆5則
魏文浩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醫院
呃逆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本病偶然發作,大多輕微而自愈;若持續不止,連續發作數日者,必須給予藥物治療方可平息。在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此病癥時,多為病情轉重的預兆。本病古代稱之為噦,《素問·宣明五氣論篇》曰:“胃氣逆為噦為恐!薄督饏T要略·嘔吐噦下利病》則把噦分為寒呃、虛熱呃、實熱呃三種。此分類法,對后世劃分虛實寒熱論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筆者臨證用經方治呃逆,往往可收良效。
大黃甘草合左金(丸)湯證案
蔣某,女,28歲。1994年9月15日初診。呃逆之聲高亢,食入即吐,吐出物為食物及涎水,味苦酸辣,病已半月余。1周前在某市醫院診斷為“膈肌痙攣”住院治療,經靜脈給藥,封閉療法,醫治未效?淘\:呃逆之聲高亢,食入即吐,吐物味苦酸辣,面紅氣粗,口臭而渴,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洪大有力。證屬胃火上炎,升降失司,法當清胃瀉火,降逆止呃。處方:大黃10克,甘草5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生地黃15克,知母12克,瓜蔞20克,生石膏40克。5劑,水煎服。
上方服后,病豁然而愈。后改服清胃丸以善其后。
按:胃為水谷之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秱摗分^:“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比~桂指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贝瞬±秊殛柮魈N熱,胃火上炎,胃失和降所致。“食已即吐”,由于下竅不通,濁無出路,熱聚于胃,上逆而致呃逆。方用大黃、甘草瀉熱通便,和胃止呃。如舍大黃之降逆銳勇,是不能奏效的。方配甘草,一以緩急迫,二以和胃安中。合左金丸清泄肝火,降逆止嘔。伍生地黃、知母、生石膏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瓜蔞善清肺胃之熱,上能潤肺,下能潤腸通便,胃氣得降,則呃逆自除。藥證合拍,病當自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