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異治退熱案2則
余暉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劉寶利 高建忠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
慢性腎病,尤其是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患者,如果伴發(fā)發(fā)熱,治療較為棘手,而根據中醫(yī)辨證理念,同病異治,處以不同的方藥,均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案1 朱某,男,20歲。主因“間斷雙下肢浮腫10天,加重伴發(fā)熱4天”于2010年7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后查尿蛋白(3+),血漿白蛋白13.9g/L,肌酐88.3mmol/L,尿酸414.3umol/L,谷丙轉氨酶175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84U/L,乳酸脫氫酶265U/L,尿素氮8.6mmol/L,血鈣1.65mmol/L,診斷為:“腎病綜合征,焦慮抑郁癥,肝功能異常原因待查”。患者入院前已發(fā)熱4天,在外院使用“頭孢呋辛”治療4天(具體用藥用量不詳),而發(fā)熱不退。入院后體溫升高,體溫38.5℃,急查胸片提示有胸腔積液。當日診見:發(fā)熱,惡寒,無汗出,口干,煩躁,納差,惡心,眠差,便秘,大便已3日未行,雙下肢水腫。舌質紅,舌苔白厚膩,脈浮滑數。辨證屬太陽、陽明合病,治以外散風寒,內清郁熱為法,方用大青龍湯加減。處方:麻黃10克,杏仁12克,桂枝6克,炙甘草9克,生石膏60克,酒大黃5克。急煎1劑溫服。患者服下第1煎后,腋下、后背、腹股溝部位汗出,體溫恢復正常(36.5℃),大便5次,稀便,雙下肢水腫減輕。患者自訴:“全身緊繃感消失了,從來沒有如此舒暢過”。患者雖便下5次,但精神癥狀明顯好轉。停服第2煎中藥。
按:患者發(fā)熱,已使用抗生素4天而熱仍不退,惡寒,水腫,用大青龍湯加減治之。方中加用大黃,《神農本草經》言大黃有“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之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所謂溢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不汗出,身體腫痛謂之溢飲”。之所以選用大青龍湯而不是麻黃湯,之所以辛溫之麻黃與辛涼之石膏同用,皆是因為患者出現了“煩躁”一癥。沒有煩躁是不可以使用大青龍湯的。
柯韻伯認為:“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則性沉大寒,恐內熱頓除,而表寒不解,變?yōu)楹卸鴧f(xié)熱下利。是引賊而破家也,故倍加麻黃。”程應旄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論述:“煩躁須汗出而解,汗劑無如麻黃湯,然而辛熱之性散寒雖有余,而壯熱則愈甚,一用之而斑黃狂悶之證隨汗勢而燎原,奈何?故加石膏于麻黃湯中名曰大青龍湯,使辛熱之劑變?yōu)樾翛觯瑒t寒得麻黃湯之辛熱而外出,熱得石膏之甘寒而內解,龍升雨降,郁熱頓除矣。”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其辛散涼潤之性,既能助麻、桂達表,又善化胸中蘊蓄之熱為汗,隨麻桂透表而出也,為有云騰致雨之象,是以名之曰大青龍也。”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yī)健康養(yǎng)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y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yī)視點]中醫(yī)醫(y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y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推動中醫(yī)… 08-31 [中醫(yī)視點]繼承創(chuàng)新是提升中醫(y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y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yī)教育]發(fā)揮專長優(yōu)勢 培養(yǎng)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