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異治退熱案2則第 2 頁
大青龍湯原方中更用生姜、大棗以滋汗源,鼓舞正氣,以防邪入太陰。大青龍湯方后云:“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大青龍湯發汗力峻猛,從其藥后不需“覆”可知。為防止汗多亡陽,故要求汗出后不可再汗。
此案中未用生姜、大棗,是因病房煎藥室未備。患者服藥后瀉下5次,可能是水飲之邪從后陰而出的表現,也可能是未加用生姜、大棗,正氣部分受損的原因。從患者瀉下5次而精神佳來看,考慮為前一種可能。生姜在方中還有解表發散水氣的作用,因未使用,故服藥后患者汗出并不太多。
案2 侯某,男,60歲。主因“陣發胸悶痛、憋氣4年,加重半年”于2010年6月24日入院。患者目前診斷考慮為“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慢性腎功能衰竭(CKD5期),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代謝性酸中毒,繼發性甲狀旁腺亢進,低氧血癥”等疾病,進行維持性血透的治療。患者住院期間出現腹瀉,便常規、球桿比等均無異常,給予培菲康、乳酸菌素片口服無改善,并出現發熱,X線胸片提示:“慢性支氣管炎合并左下肺感染,肺氣腫合并兩肺上葉肺大泡”。2010年7月15日診見:發熱,體溫37.2℃,惡寒,無汗,泄瀉(大便每日5~10次),小便黃。辨證屬太陽、陽明合病,治以外開太陽,內清陽明為法,方用葛根湯合葛根芩連湯。處方:葛根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生石膏30克,麻黃9克,黃芩6克,黃連6克。1劑,水煎服。患者服藥后,腹瀉止,惡寒、發熱已,體溫正常(36.8℃),停藥,次日出院。
按:《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彼未祀拧赌详柣钊藭栂吕摺酚性唬骸皞吕嗾撸毐孀R陰陽!卑3患者,雖年高多病而有下利,但有發熱,惡寒之表證,而無典型的吐利、四肢厥冷、躁煩等里證。當然,出現這些里證的時候,我們急當回陽救逆。根據惡寒、發熱辨為太陽表證未解,無明顯里證,故將下利辨為陽明下利。此處的“自下利”,與大承氣湯證的熱結旁流不同。大承氣湯證為燥屎內結,逼迫水液從旁而下,故非大劑硝、黃無以動燥屎。葛根湯證為表邪不解,水邪下趨,邪已有出路,與熱邪下陷之協熱下利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通過發汗,外散水邪,陽氣能夠上達,下利自能停止。方中以麻黃、桂枝合用發汗解表,葛根升陽,以利水邪的外散,陽氣的上達。生石膏、黃芩、黃連以清陽明之熱。諸藥合用,邪去正復,1劑而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