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運用溫經祛風散寒法治療頸椎病經驗
【摘要】 施杞教授主張頸椎病從痹論治,運用溫經祛風散寒法治療頸椎病是臨床總結出的有效方法。本文闡述了頸椎病與風寒濕的關系,并總結了施杞教授以益氣活血補腎為大法,輔以祛風溫經散寒藥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關鍵詞】 痹證 溫經祛風散寒 頸椎病 施杞 老中醫經驗
施杞教授出身于中醫世家,乃我國中醫傷科名家。先生推崇整體觀及“十三科一理貫之”的學術思想,臨證四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尤對頸椎病的治療療效顯著,海內外求治者甚眾。先生常曰:頸椎病,亦有虛實之別,邪正之交織,病邪之偏重,或風寒、或痰濕、或虛損、或本虧,種種不一,需辨病與辨證、辨型相結合。現將施杞教授運用溫經祛風散寒法治療頸椎病之經驗介紹如下。
頸椎病與風寒濕的關系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自然退行性變化過程中感受外邪或勞傷,導致頸部軟組織和椎體動靜力平衡失調加重退變,產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從而刺激或壓迫頸部肌肉、神經根、脊髓、血管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1]。《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 先生主張頸椎病應從痹論治,因為頸椎病除其內因正氣不足、肝腎虧虛之外,外邪風寒濕乘虛而入,阻滯經絡氣血亦是其發病的重要因素。故頸椎病臨床多兼有風寒濕邪外襲癥狀。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濕淫所勝,……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如結,如裂。”痹又可分為五體痹、五臟痹。《素問·痹論》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與五體痹、五臟痹表現十分類似,頸椎病之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按五體痹辨證論治,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臟痹辨治,可謂效如桴鼓。在古代文獻中相關論述亦是隨處可見。《傷寒論》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經脈循行于項背部,風寒外束,經氣不利,筋脈失養,故見頸背強幾幾。又如清代的林佩琴在《類證治裁》曰:“肩背痛,不可回顧, 此手太陽經氣郁不行, 宜風藥散之。肩背痛,脊強, 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郁不行。”先生通過現代實驗研究亦證實,不同強度風寒濕刺激家兔頸部,從形態學上觀察到風寒濕刺激可以導致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機理是使頸椎間盤組織中膠原酶(MMP1)、中性蛋白多糖酶(MMP3)活性升高,從而導致椎間盤細胞外基質降解加速,頸椎間盤出現退變。說明風寒濕邪可加重頸椎病生物力學失衡過程,促進頸椎間盤進一步退變[2]。
辨證用藥
風性善行,乘虛侵襲人體可發生疼痛游走不定。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血,經絡不通,故易感覺冷痛。濕性重濁,使氣機滯留不散,傷于濕則感重著不適。三者結合,病情變化多端。先生善于抓住要點,對癥下藥,每有應驗。
祛邪不忘扶正,多用益氣活血藥 頸椎病患者必肝、腎、脾之正不足,然后風、寒、濕得以深入而成痹,故治頸椎病之要,恒以扶正為主,祛邪為次[3]。先生以益氣活血大法扶正,再投入溫經散寒之味,輔以搜風通絡祛邪之品。扶正多用圣愈湯、補中益氣湯。頸椎病日久不愈,氣血凝滯,故先生注重活血化瘀,方用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湯。王清任曾在《醫林改錯》中指出:若痹證用溫熱發散藥不愈,用利濕降火藥無力,用滋陰藥無效者,是因風寒濕之邪入于血脈,使血凝不暢之故,所以采用逐瘀活血、通經祛邪之法,將活血藥和祛風藥同用[4]。先生曰:治痹益氣活血,雖為佐使,實治根本。當然,運用扶正祛邪法須根據邪正盛衰消長情況,分清主次先后,或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或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
病久傷腎,常用補腎藥 腎為五臟之本,頸椎病日久必累及于腎,損耗腎中精氣,加之患者多為中老年,腎氣本就逐漸衰少,故頸椎病腎督虧虛為本,風寒濕為標。故先生常結合補腎藥治療頸椎病,每用巴戟天、仙靈脾、補骨脂、杜仲溫壯腎陽,亦常用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車、鹿茸收功,常用方劑如左歸丸、右歸丸、益腎蠲痹丸、金匱腎氣丸等。補陽藥性多溫燥,易助火傷陰,故先生常配伍益精血之品,如知母、石斛、龜版、鱉甲、當歸、熟地等,使陽得陰助,生化無窮。
治頸痹,溫經祛風散寒 先生曰:頸椎病,若單以益氣活血補腎之劑,難免失矢之的,須辨其因,察其邪之所偏盛,分別主次,攻破要點,方能奏效。
若患者表現為周身疼痛,患無定所的特征,先生在益氣活血補腎大法上隨證加祛風之品。風有外風、內風之別。祛外風之法,邪在表應予辛散發汗,多用蘇葉、薄荷、防風等外開皮毛、疏解風邪之品,邪在里多用羌獨活、威靈仙、伸筋草、秦艽、防己、絡石藤之類。若病久肝風內動,有痙厥抽搐癥狀,先生多用動物類及礦物類藥,以期平肝潛陽、息風止痙,如羚羊角粉、鉤藤、天麻、地龍、全蝎、蜈蚣、僵蠶。先生善用風藥,不只一味單求祛風,更是遵古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方中常配當歸、紅花等活血之品,以助祛風之力。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