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運用經方治驗四則
□ 金采映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導師蔣健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內科教授,擅用經方治療外感、內傷疾病,頗有效驗。茲選錄其治驗數則,以饗讀者。
甘草干姜湯治療鼻鼽、鼻窒
(1)鼻鼽 陳某某,女,22歲,2005年11月22日就診。鼻塞、打噴嚏十年余,每年入秋時加重,甚至影響睡眠。現鼻塞,晨起流鼻涕,色白質清,有時黃涕,打噴嚏甚頻,嗅覺降低,面色白,舌淡紅,苔薄,脈細弦。曾用開瑞坦等西藥治療,療效不理想。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為“鼻鼽”,證屬肺脾兩虛,以溫肺益氣為治則;甘草干姜湯加味:甘草20g,干姜10g,丹皮12g,予10劑。12月27日電話詢問病情得知,服上藥僅2~3劑即鼻塞通,打噴嚏及流鼻涕明顯減少,目前諸癥消失。
(2)鼻窒 榮某某,女,59歲,退休,2006年3月17日就診。素有慢性鼻炎40余年,經常鼻塞,流黃涕,近3個月有所加重。因日前感冒使鼻塞加重,流黃涕,副鼻竇處重痛感,壓之亦痛,素有慢性腹瀉,日行3~4次,舌紅,苔少,脈細弦。西醫診斷為“慢性鼻炎”,中醫診斷為“鼻窒”,屬肺脾兩虛,以為溫肺益氣為治,甘草干姜湯主之:甘草15g,干姜10g,予7劑。3月21日二診(因取生化學檢查結果提前來院,順便就診)訴藥尚未服完,但鼻塞、流黃涕及副鼻竇處重痛、壓痛均消失。
按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鼻鼽”、“鼽嚏”的范疇。《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本病主要由于肺衛氣表不固,腠理疏松,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壅塞鼻竅,遂致噴嚏流清涕。《證治要訣》云:“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鼻窒是指鼻塞時輕時重,或兩鼻交替性堵塞,反復發作,甚或窒塞不通,不聞香臭,經久不愈的一種慢性疾病。肺主鼻主涕,肺氣宣發則鼻氣通利,若風寒襲肺,肺失宣發,寒邪循經上乘于鼻,壅塞不去,則鼻失通利而成窒塞之患。《醫學入門》卷四云:“鼻塞日久不愈者,必內傷脾胃,清氣不能上升,非外感也。”本患者雖涕黃、舌紅屬熱象,然則鼻窒每遇冷便發作或加重,且有慢性脾虛腹瀉,其病本仍在肺脾虛弱。
甘草干姜湯方源于《金匱要略》,原治虛寒肺痿之咳嗽。甘草、干姜均入肺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甘草能補益肺脾,干姜能溫肺散寒。二者合用能主治肺脾虛寒之鼻鼽、鼻窒。方中甘草為主藥、用量宜重,干姜為輔。根據現代藥理研究,甘草、干姜均有鎮痛抗炎、抗過敏的作用;丹皮能加強抗炎、抗過敏的作用。由于方合病證,所以奇效。
大黃附子湯治療口瘡
吉某某,男,33歲,職員,2006年6月9日就診。近1~2年來常發口腔潰瘍,平均每1~2月發作1次,近來發作更頻;現下唇內側潰瘍2只,已有3~4天,大小約2~3mm,飲食時疼痛;平素煩躁易怒,寐差易醒,食后胃脹,有時腸風下血;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弦偏數。此口瘡屬于虛火上炎;治則當引火歸元,清熱瀉火;大黃附子湯加味:生大黃5g(后下),附子3g,細辛1.5g,黃連6g,肉桂6g,車前子15g,蒼術15g,五倍子9g,予4劑。6月13日二診:服藥僅1劑,下唇內側潰瘍飲食時不痛;服藥2劑后其中1個潰瘍消失,現另1個潰瘍僅為針尖小。
按 《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原為寒實內結之腹痛便秘而設。患者口腔潰瘍由于反復發作,正氣已虛,舌尖紅,為虛火上炎。故取少量附子、細辛加肉桂,意不在溫陽而在引浮越之火歸元;黃連降泄無根之火,大黃導火從后陰走、車前子導熱從前陰出;又加五倍子、蒼術燥濕斂瘡,生肌止痛。藥方雖小,配伍按章循法,故獲顯效。
腎氣丸治療形寒
王某某,男,80歲,2005年11月22日就診。形寒怕冷一周,夜間醒來輒耳鳴嗡嗡作響,夜尿3~4次,雙手背腫、按之凹陷,雙下肢軟弱無力,膝關節疼痛,納少,舌紅,中有裂紋,舌下靜脈瘀曲,苔薄,脈弦硬。此形寒怕冷屬于腎陽虛;治以溫補腎陽為主;腎氣丸加味:熟地12g,生地12g,山萸肉12g,山藥12g,澤瀉12g,丹皮12g,茯苓30g,附子6g,肉桂10g,車前子15g,懷牛膝15g,黃芪30g,石菖蒲12g,細辛5g,茯苓皮30g,桑白皮15g,五加皮12g,伸筋草30g,予14劑。12月27日二診:形寒怕冷基本消失,耳鳴止,納增,雙手背腫減輕,夜尿減少為2次,有時甚或無夜尿,惟膝關節仍有疼痛。
按 《金匱要略》腎氣丸為治療腎陽虛的代表方,加車前子、牛膝而成濟生腎氣丸,功在溫腎利水;加黃芪、細辛、菖蒲,補氣通竅;加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以皮達皮,利水消腫。藥后除關節疼痛未愈外,他癥均愈或明顯減輕。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
謝某某,女,60歲,主婦,2006年5月5日就診。每日發熱,37.5℃~38.8℃,已持續20余日,伴惡風,咳嗽,無痰,兩側太陽穴處脹痛,耳鳴如蟬,寐差,舌淡紅,邊有瘀斑,苔薄黃,脈右浮、左細。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感冒,屬于太陽少陽并病。治以和解少陽,兼清表熱;小柴胡湯加味:柴胡24g,黃芩12g,半夏12g,黨參12g,大棗7枚,甘草9g,生姜1片,荊芥12g,防風10g,桔梗6g,連翹12g,川芎12g,予7劑。5月11日二診:服上方1劑即熱退,至今再無發熱,咳嗽已止,兩側太陽穴處脹痛減六成,惟耳鳴未減(已有數十年)。
按 小柴胡湯為傷寒少陽病而設,但《傷寒論》101條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中指出:“所謂傷寒中風,蓋指太陽之傷寒中風言之……本節所云柴胡一證,亦宜就太陽病上求焉。”本例見發熱雖久,但惡風、咳嗽等太陽表證仍在,雖無明顯往來寒熱之少陽病主癥, 但兩側太陽穴處脹痛、耳鳴均少陽循經部位,故取小柴胡湯主治,解半表半里之邪,疏暢少陽氣機。再加荊芥、防風、桔梗、連翹、川芎輕清宣透,驅除衛分之邪,宣肺止咳。藥證相符,竟1劑而愈。
導師嘗謂:經方治病,只要辨證準確,雖藥味二、三之小方,亦可數劑而愈難疾,甚或竟可1劑即見效應,令人肅然,不可不學。
- 相關文章
-
周仲瑛運用經方治療腫瘤經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