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黃疸的中醫治療新探
□ 龔 昭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阻塞性黃疸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肝內外膽管機械性梗阻所致的黃疸,包括結石、腫瘤、炎癥、寄生蟲與先天性畸形等。臨床上一般是指那些存在機械梗阻原因使膽汁流出受阻又需要外科治療的肝內外膽管阻塞所致的黃疸,即為“外科黃”。尋找保護肝臟功能、促進膽汁排泌及代謝、治療阻塞性黃疸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法成為探索及發展傳統中醫藥運用的一種新思路。
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腔鏡外科將中醫中藥創造性的運用于阻塞性黃疸的治療,已是在臨床工作中做出許多有益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并申請通過了湖北省衛生廳中西醫結合專項課題《中醫中藥結合ENBD治療阻塞性黃疸》從實驗和理論的高度進行了更充分的論證。
阻塞性黃疸統屬于中醫學“腹痛”、“脅痛”、“黃疸”、“蛔厥”等范疇,認為其成因是肝膽氣郁,濕熱壅滯,膽汁郁積,煎熬成石,或熱毒熾盛,化腐釀膿,或蟲體內擾,上竄膽道,導致肝膽阻塞,腑氣不通,引發本病。膽總管為膽囊之延續部分,中醫并無此論述,其相關疾病散見于“脅痛”、“黃疸”等相關論述,膽附于肝,為奇恒之府,亦藏亦泄,以通降下行為順,受肝之余氣而藏為膽汁,賴肝之疏泄而排于小腸以助消化,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因寒溫失調,肝郁氣滯,濕熱蘊結,日久煎熬成石,膽汁排泄受阻,貯留而不泄則泛溢肌膚,發為黃疸,閂久還可熱郁塵火,熱腐成膿,熱毒內陷而生變癥。中醫認為濕熱蘊結于肝膽,肝絡失和、膽不疏泄,故脅痛口苦:濕熱中阻,升降不利,則胸悶納呆,惡心嘔吐。肝開竅于目,肝火上炎,則目赤:濕熱交蒸,則出現目黃,身黃,小便黃赤;且有舌苔黃膩,脈弦滑數,均為一派肝膽濕熱之象。
在臨床診療方面,主要采用B超、CT、PTC(經皮肝穿刺)、MRCP(磁共振胰膽管成像)、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有創或無創的影像學、介入學檢查措施,以明確梗阻原因。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簡稱ERCP,是十二指腸鏡逆行插管造影診斷膽道和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膽道和胰管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乳頭,十二指腸鏡經口插入十二指腸內,找到乳頭,將造影管通過乳頭插入膽管或胰管后注入造影劑,使膽道或胰管顯影,從而達到診斷膽道和胰腺疾病的目的。西方醫學主要著重研究其阻塞性黃疸疾病的病因治療,手術治療受到梗阻部位,腫瘤侵襲范圍,患者年齡和全身狀況等諸多限制,手術切除率低,因此腔鏡技術介入方法為緩解癥狀和接受進一步治療贏得了時間。針對有介入或手術指征的病例,力爭以介入或手術方式清除梗阻病灶、解除梗阻,而對不具備手術條件的病例多采用姑息性治療,如膽道內支架(Biliary Stent)、膽腸吻合等方式予以解決。而對肝功能的保護,體內蓄積膽汁酸的代謝,膽汁的排泌的治療上,僅僅依靠西藥制劑,治療費用高,治療時間長,療效不夠理想。
阻塞性黃疸的發生,從六淫來看,以濕邪為主,多為濕熱,亦有寒濕,《金匱要略·黃疸病篇》曰:“黃家所得,從濕得知。”但阻塞性黃疸除了濕,更要突出一個“瘀”字,瘀血、痰濁瘀阻膽腑,不通則痛,不通則黃。從臟腑來看,不外乎肝膽脾胃受之于濕熱、疫毒及飲食不節所致;病理產物多為瘀血與頑痰。阻塞性黃疸由于膽汁排入腸道發生障礙,膽道內壓力升高,膽汁從肝細胞和毛細膽管逆流入血竇,使血中結合膽紅素顯著增加,引起全身皮膚黃染和臟器功能損傷,病情發展快;不僅如此,阻塞性黃疸還造成機體發生內毒素血癥、肝臟血流動力學改變、氧自由基、腫瘤壞死因子、鈣穩態失調等因素從而破壞了肝臟細胞、損害肝臟功能,進而導致機體各種酶學改變(丙氨基酸氨基轉移酶、腺苷脫氨酶、堿性磷酸酶)、各種化學介質改變(白三烯、前列環素等)、各種細胞因子改變(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從而對機體其他臟器如:腎功能、肺功能、胃腸道功能的產生影響。基于上述中西醫病機和理論,將阻塞性黃疸病人的證型分為陽黃之濕熱蘊蒸型、熱毒熾盛型;陰黃之寒濕阻遏型、痰瘀交阻型四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