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國強運用柴胡復方經驗第 2 頁
小柴胡湯合溫膽湯
現臨床常用之溫膽湯,多據宋代陳無擇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炙甘草、茯苓組成。本方清膽和胃,理氣化痰,用治膽胃不和、痰熱擾動之虛煩不寐、胸滿、口苦、驚悸或嘔吐呃逆及癲癇等病證。導師將兩方合用,組成基本方如下:柴胡、黃芩、法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若嘔惡者加生姜,因其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郁,更兼濕熱阻滯,故去參、棗、草之甘壅。本方既能疏解氣郁,又能清熱化痰,對于氣郁痰火所致的目眩、耳鳴、憂郁、失眠、心悸、癲癇、婦科濕熱帶下等均有較好療效。值得一提的是,導師針對柴陷湯與柴胡溫膽湯明確論及二方的異同:二者雖涉及樞機不利,濕(痰)熱阻滯胸膈,并有胸痛,但前者多無神志癥狀,而后者神志癥狀較為突出,二者組成差別雖小,但適應證各有不同,可供同道參考。
小柴胡湯合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湯出自俞根初《通俗傷寒論》,藥用青蒿腦、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殼、陳廣皮、碧玉散。本方治療少陽濕熱痰濁之寒熱如瘧,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吐黃涎而粘等。導師指出,在溫病范疇中,有濕熱之邪留連三焦氣分,其輕者可用溫膽湯,而重者宜用蒿芩清膽湯,故但凡膽胃不和,痰熱內擾之重證,往往將小柴胡湯與蒿芩清膽湯合用;痉饺缦拢翰窈、青蒿、黃芩、法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碧玉散等。臨床對濕溫發熱性疾病效果奇佳,與西醫之診斷對照,有病毒感染,全身多種細菌性炎癥,胃腸功能紊亂等多種疾病以及不明原因的發熱。
小柴胡湯合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藥用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此方功能燥濕健脾,行氣和胃,平胃中之積滯,消脘腹之脹滿,對噯氣吞酸、惡心嘔吐、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舌苔白厚膩者,其療效如神。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古人亦有先例,名“柴平煎”。小柴胡湯善治膽火內郁,平胃散以行氣消滿、苦溫燥濕見長,兩方聯用,則疏肝和胃而使肝胃兩顧,臨床治療慢性胃炎中醫辨證屬于肝胃不和型而兼痰熱者效佳。
小柴胡湯合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藥用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陳皮、蒼術、白術、厚樸、桔梗、半夏、生姜、大棗。本方治療風寒暑濕雜邪,山嵐瘴瘧,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滿腹脹,痰嗽氣喘,霍亂吐瀉,不服水土等證。兩方合用,對于肝膽氣郁而見舌苔異常厚膩,濕濁膠著者,有立竿見影之效。臨床治療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機者效果明顯。
小柴胡湯合四物湯
四物湯出自《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方,藥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此方諸藥皆入肝經,有補血養肝之功,治療婦女血虛以致月經不調、頭暈目眩、偏頭作痛、臍腹疼痛、崩中漏下等。肝藏血,主疏泄,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如果屬于肝膽氣郁,氣郁生火的口苦胸滿則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治在氣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氣及血,而出現陰血不足的手麻頭暈,腰酸腿軟,心煩少寐,下午低熱,脈來弦細等證。導師每用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合方,疏肝解郁,以順木氣之條達,補血柔肝以滋其體,且養肝體有助其用,用本方每獲良效。臨床用于治療經期感冒、月經不調屬于肝郁血虛者效佳。另一方面,女子以血為用,而肝主藏血,肝郁血虛不能上榮易現皮膚膚質改變,導師常用本方治療黃褐斑、妊娠斑、痤瘡、皮肌炎等,頗受愛美女士好評。
另有小柴胡湯合二妙散(《丹溪心法》)、三妙丸(《醫學正傳》)、四妙丸(《成方便讀》)治療少陽兼濕熱之婦人帶下,肢體酸楚疼痛,小便淋漓等,多見于婦科炎癥、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統炎癥等,暫不贅述。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