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辨治肥胖癥第 2 頁
濕熱內停型
臨床表現:頭身重困,肢體浮腫,胸悶腹脹,納呆脘痞,渴不欲飲,溲赤不利,女子帶下黃稠,穢濁有味,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
清熱利濕湯:柴胡12克,梔子12克,龍膽草12克,茅根20克,生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蒼術12克,黃柏12克,茵陳20克,虎杖15克,澤瀉12克,茯苓15克,草決明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可配熱炎寧、清濁丸口服。
脾虛濕盛型
臨床表現:形體肥胖,肢體困重,少氣懶言,倦怠乏力,嗜臥,納呆嘔惡,大便溏薄,甚則肢冷畏寒,痰飲內停,水濕泛溢,舌體胖大,苔白膩,質淡邊有齒痕,脈虛或弱。
治法:健脾除濕。
健脾湯:黨參20克,山藥20克,蓮子15克,白扁豆12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2克,澤瀉12克,陳皮12克,山楂15克,木香12克,半夏12克。可配參術丸、五苓丸口服。
體會:肥胖癥涉及脾、胃、肝、腎等臟腑以及痰、濕、熱等邪氣,總以祛濕化痰、健脾疏肝為法則,辨證施治,對癥用藥,方能取得良效。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