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辨治小腿慢性潰瘍
中醫分型辨治小腿慢性潰瘍
小腿慢性潰瘍又稱靜脈曲張性潰瘍、郁積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本病由于靜脈曲張,靜脈壓增高,毛細血管損傷,局部循環障礙,小動脈及淋巴管阻塞,以致局部組織營養不良,氧合作用降低,或外傷感染而導致潰瘍形成。屬于中醫“臁瘡”“褲口瘡”“裙邊瘡”等病范疇。
小腿慢性潰瘍一般以40歲以上的患者為多見,多因長久站立或負重跌撲,以致脈絡失暢,局部氣血不行,影響下肢靜脈的回流;或因下肢皮膚破傷,以及濕疹抓破等,導致濕熱下注,氣血凝滯經絡。好發于小腿下1/3的踝內側。開始由于靜脈曲張或靜脈功能不全,局部瘀血,繼而發生淺潰瘍,大小及形狀不定,漸擴大加深。周圍皮膚色素沉著,并見鱗屑及濕疹樣改變。瘡面暗紅、臭穢、經久不愈。自覺疼痛,有時紅腫、流膿。下肢酸沉或伴發熱。
內治法
濕熱下注型:局部紅腫、瘀血、潰瘍、滲出,或腐臭流膿,下肢腫脹,局部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滑。
治宜清熱利濕化瘀解毒,方用化瘀解毒湯: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虎杖15克,敗醬草20克,生地2黃0克,玄參15克,野菊花15克,黃芪20克,伸筋草15克,黃柏12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澤瀉12克,牡丹皮12克,地龍12克,土元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蓮芝丸、蟄蟲丸口服。
氣陰虧虛型:局部暗紅,皮膚干燥僵硬、潰瘍無膿、暗淡不鮮,伴體倦乏力,心悸氣短。舌淡紅,脈細無力。
治宜益氣養陰生肌活血,方用補氣活血湯:黨參3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黃精12克,黃芪30克,山藥30克,玄參15克,野菊花12克,公英20克,雞血藤20克,丹參30克,茜草12克,當歸12克,熟地黃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麻黃10克,肉桂6克,水煎服。參茯丸。活血丸口服。
外治法
急性期有感染現象者,用地榆、黃柏、黃連煎劑做濕敷,然后外涂如意膏。潰瘍面干凈無膿,可用生肌玉紅膏外涂。外摻蜈黛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