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治療面神經炎第 5 頁
操作:若為初起,風池、合谷針用瀉法,余穴均用補法。地倉向頰車平刺,頰車向地倉斜刺;四白穴先直刺,得氣后捻轉片刻,再向下斜刺;陽白穴向上平刺透臨泣或向下平刺透魚腰,可交替應用,留針30分鐘。在留針過程中可加艾條溫灸,大椎用瀉法,攢竹或魚腰(針尖向眉梢平刺),翳風、廉泉均采用平補平瀉法。病延日久者,則所有腧穴均用補法加灸。
本證發(fā)病初起(一周內),面神經炎癥尚處于發(fā)展階段,近端取穴宜少,刺激宜輕,以溫炎為主;遠取諸穴,如合谷、外關、大椎等則可用瀉法,強刺激。待急性炎癥消退后,面部諸穴刺激可加強,除針灸并用外再加拔火罐。如用電針療法,亦應在2周以后使用。
(2)虛風內動
取穴:頰車、地倉、迎香、四白、顴?s、足三里。
加減:閉目難睜者,加攢竹、太陽;口歪難正者,加人中、承漿。
操作:頰車向地倉斜刺,地倉向迎香透刺,迎香向四白透刺,四白向顴?s透刺,顴?s向地倉透刺。以上諸穴皆用補法,刺激宜輕,留針30~60分鐘,并加艾條溫灸。風池針用瀉法,足三里補法加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