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溫病”范疇,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皰疹,并見發熱、倦怠、惡心、便秘等癥狀;或邪毒內陷,出現高熱、抖動、肢體痿軟,甚則發生喘、脫,危及生命。嬰幼兒系稚陰稚陽之體,感受疫毒后,病情變化迅速,宜早發現,早治療,防變證。
中藥治療
(一)普通型
臨床表現: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性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紅暈,伴咽痛、流涎,倦怠,納差,大便多秘結,舌淡紅或紅,苔膩,脈數,指紋紅紫。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參考處方:金銀花、野菊花、黃連、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腸、直腸點滴。此外,對于高熱、抖動、易驚者加羚羊角粉沖服;便秘加生大黃;咽喉痛加元參、板藍根;咳嗽加杏仁、炙杷葉。
中成藥: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顆粒、清開靈口服液、黃梔花口服液、金蓮泡騰片,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