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硬皮病十三法

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種以皮膚及各系統膠原纖維硬化為特征的結締組織疾病。現代醫學將其分為局限性和系統性兩大類。此病歸屬于中醫“皮痹”、“陰陽毒”、“痹證”范疇。經專科大量臨床實踐總結認為,其主要病機為陽氣虧虛,邪毒阻絡,證屬本虛標實,治療以益氣溫陽,通絡排邪,以毒攻毒為總則。因其證侯虛實、寒熱錯綜復雜多變,且常可累及心、肺、腎、消化道等內臟器官,治療方法也應隨之相對靈活。我們在分期分證的基礎上進行個體化辨證施治,臨床治療歸納為十三法,分述如下。
一、透表散邪法:適用于硬皮病腫脹期。人體陽氣虧虛,運津無力而致痰濕停滯,留滯于肌表,或寒濕之邪乘虛阻滯肌膚脈絡,癥見手指、手背,甚至上臂、頭面、軀干等處出現皮膚非凹陷性腫脹,緊厚光亮,皺紋消失,舌質淡白,脈沉細。此期以實邪阻滯為重,故當祛邪為主,扶正為輔,治宜辛溫透表,散寒除濕,代表方劑用麻黃湯合桂枝湯加減,藥用麻黃、桂枝、白芍、漢防己、銀花等。若皮膚腫脹潮紅,瘙癢不安,舌質紅,苔薄黃,此乃濕郁化熱,治宜辛涼散熱,代表方劑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銀花、連翹、荊芥穗、桂枝、白芍等,以開鬼門,透邪外出。
二、化痰散瘀法:適用于硬皮病的整個病程,尤其用于硬化期。系統性硬皮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皮硬、皮斑、出血點、指(趾)端紫紺、肌膚甲錯,舌質淡暗,苔薄白,脈細澀等瘀血癥狀。瘀血阻絡,直接影響了津液的輸布,津液留滯為痰,痰瘀互為因果,所謂“百病兼痰”、“久病必瘀”、“祛痰不忘化瘀”、“化瘀不忘祛痰”。依據硬皮病病情纏綿、頑固難愈的病程特點及其臨床表現,我們從痰瘀論治系統性硬皮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代表方劑用導痰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枳實、陳皮、半夏、桃仁、丹參等。
三、養榮生肌法:適用于硬皮病萎縮期。癥見皮下組織及肌肉萎縮、硬化,緊貼于骨骼之上,關節攣縮,肢體活動受限或萎軟無力,舌質胖淡或淡紅,脈沉弱,或脈緩,或脈細。因寒濕或痰濁、瘀血等阻滯經脈,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日久生化匱乏而失去其濡養肌肉、筋脈、皮膚的功能;或寒濕郁久化生毒熱,暗耗氣血,亦可出現“氣不主煦,血不主濡”的病理。治療宜益氣溫陽,滋陰填精,代表方劑用人參養榮湯加減,藥用人參、黃芪、當歸、白芍、桂枝等。
四、溫陽通絡法:適用于硬皮病伴有雷諾氏現象患者。素體陽氣不足、寒邪阻滯絡脈是雷諾氏現象發病之根本。中醫學認為四肢為諸陽之末,得陽氣而溫。若陽氣不達,絡脈遇寒絀急蜷縮,因而出現陣發性四肢肢端對稱性間歇發白、紫紺和潮紅,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療以溫陽散寒,宣痹通絡,代表方劑用當歸四逆湯加減,藥用當歸、白芍、桂枝、細辛、黃芪等。
五、上病下取法:適用于硬皮病肺部病變(肺間質纖維化)。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憋氣,氣短,活動后加重等癥狀,舌紫暗或淡暗,苔薄白或白膩,脈滑數或弦滑。《類證治裁·喘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依據五行金水相生的理論,肺氣虧虛日久導致腎氣不足,腎主納氣的功能減弱,進一步加重了肺氣的虛損。治療上采取補子以實母的方法,用藥以溫補腎陽為主,兼以宣降肺氣,代表方劑用二仙湯合定喘湯加減,藥用仙茅、麻黃、白果、黃芩、仙靈脾等。
六、祛風通痹法:適用于硬皮病兼關節痛伴晨僵。《類經》云:“痹者,閉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則壅閉經絡,氣血不行而為痹。”葉天士《臨證指南·痹門》指出:“有風寒濕入下焦經隧而為痹者,用辛溫以宣通經氣為主。”用祛風散寒、溫陽通痹之法治療常獲較好效果。代表方劑用蠲痹湯加減,藥用黃芪、當歸、放風、羌活、馬前子等。
七、舒肝解郁法:適用于硬皮病精神抑郁,諸癥逐漸加重者。精神抑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肝藏血和疏泄條達功能,進一步導致人體氣血、津液“化失其正”,諸癥因之加重。采取疏理肝氣,化痰解郁,配合心理治療,常獲奇效。其他如柔肝泄熱、清肝利膽、活血養肝法等應用于臨床,也得心應手。代表方劑用柴胡舒肝散加減,藥用柴胡、枳實、白芍、枳殼、茉莉花等。
八、涼血解毒法:適用于局限性硬皮病發展期,癥見皮損部位色澤潮紅或暗紅,按之焮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中醫辨證為寒濕郁久化熱生毒,或經絡氣血不通久瘀化熱生毒,或熱毒入血,燔灼局部脈絡。治療以涼血解毒,中病即止,以防耗損陽氣陰精。代表方劑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藥用水牛角、生地、黃連、梔子、土茯苓等。
九、和胃降逆法:適用于硬皮病患者出現吞咽不利或困難,飲水嗆咳,反酸呃逆,嘔吐等癥狀,舌質淡,苔薄白或薄膩,脈弦緩無力。病理學認為此乃食管收縮力減弱,平滑肌萎縮,黏膜下層和黏膜固有層纖維化,導致胃腸活動減慢,排空延遲。若脾運失常,則內生痰濁、瘀血阻滯胃絡等,導致胃腐熟水谷機能減退,腑氣不通,因而上逆。證屬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治療宜和胃降逆,代表方劑用旋復代赭湯合調胃承氣湯加減,藥用旋覆花、代赭石、川軍、清半夏、枳實等。
十、寬腸下氣法:適用于硬皮病并發大腸、小腸病變,出現間歇性腹痛、腹脹、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等癥狀。機理為腸壁纖維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彌漫性萎縮所致。中醫認為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腸道以通為用,胃氣不降,腸道泌別清濁、傳化糟粕機能失常,所以治療以寬腸下氣為主,兼護胃氣,以達邪祛正安,代表方劑為大承氣湯加減,藥用枳實、木香、萊菔子、川軍、檳榔片等。
十一、益氣通絡法:適用于硬皮病合并心肌纖維化,癥見心悸,怔忡,胸悶氣短,甚則出現胸痛陣作,舌淡暗或有紫斑,苔薄白,脈沉細或脈結。清代葉氏指出:“久病入絡”,強調“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此乃心陽不足,心陰虧虛,心絡瘀阻,治以溫心陽、育心陰、通心絡為法,代表方為天王補心丹加味,藥用人參、元參、丹參、蜈蚣、全蝎等。
十二、補腎通絡法:適用于硬皮病并腎臟病變。癥見頭暈目眩,腰酸,倦怠乏力,面色黧黑,夜尿多,舌淡胖有齒痕,苔少,脈沉弱無力。此乃腎氣不足,濁滯絡瘀,治以補腎泄濁通絡,代表方劑為腎氣丸加味,藥用熟地、山萸肉、澤瀉、附子、丹參等。
十三、以毒攻毒法:適用于系統性硬皮病的腫脹、硬化期,局限性硬皮病的發展期。五臟虛損、飲食勞逸、七情內傷等為內因,外感六淫、蚊蟲叮咬、中毒等外因,導致邪毒內生,痹阻經絡而發病。常用藥物露蜂房、烏稍蛇,蘄蛇、黃藥子等。
由于硬皮病病證紛繁,癥狀多樣,所以臨床中常兩法或數法并用,如和胃降逆與寬腸下氣同用,化痰散瘀與疏肝解郁同用,溫陽通絡與祛風通痹、化痰散瘀同用,以毒攻毒,靈活應用。總之,治療此病,遵古不泥古,所謂“不可無方”、“不可執方”之則,用“非常之法”、“非常之藥”治療“非常之病”,“復雜之方”治“復雜之病”,注意整體觀念,方能辨證準確,療效滿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