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根德與性
在道德修養與健康、養生和關系方面,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和養生家都把養性和養德放在養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養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 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并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茍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于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舍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于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中寫道 :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 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 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并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茍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于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舍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于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中寫道 :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 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