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與養生
廿四節氣的“大暑”。它是從每年7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20°時開始的。它是廿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是指炎熱到了極點的意思,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氣候特點
今年的大暑正逢三伏天的中伏。在中伏和末伏之間,其溫度尤高,因此,民間有“熱在中伏”的說法。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在這個節氣內是最熱的時候,平均溫度在26℃左右,最高氣溫可達44℃。7月份進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這就是說在這大小暑兩節氣里雨水多,汛、澇最多。而在我們南方則是酷熱之時,且又是臺風多雨的季節。
大暑的養生
中醫有“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即人體的精神心理、心態情緒會隨著自然和季節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氣候變化會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緒的變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這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為:人的神經細胞對夏日的氣溫、氣壓、濕度和氣流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高溫的氣候會影響人體下血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繼而影響大腦的神經活動和內發泌的激素分泌,于是產生一系列類似“中暑”的多種癥狀。“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會引發猝死。
防治“情緒中暑”
其一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其二是心理納涼,以“心病要用心藥醫”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想象自己處于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使你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其三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應午睡0.5—1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
其四要注意飲食調整理,應清淡多樣化,多食營養豐富的果疏和蛋白質,并適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
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在大暑當日或在高溫暑熱時,廣東民間傳統上煲荷葉老冬瓜湯進飲以防暑養生,其組成還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燈芯花、豬苓、澤瀉、土茯苓等,或淡飲或為甜湯,亦可煲豬骨。
中醫五絕網收集整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