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醫藥文化漫談第 2 頁
文獻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先秦時,將三代以前的古文化知識(文獻)稱作“微言大義”,為部落(或王室)所秘。它包括先秦時已經失傳的“三墳”典籍,以及陰陽爻象、五行八卦、天文、地理、氣象、運氣、數術、算籌等自然常識和專業知識。文字未發明時,這些“通天機密”皆圖文符號如卦畫排列、河圖、洛書、太極圖以及結繩、契刻等俱符碼,由巫師掌管部落首領及王室三公皆巫。文字出現后,圖符的信息交往功能被取代,于是圖符作為“史前文物”由王室收藏。西周:“河圖、天球在東室”,以及濮陽西水坡當代考古發現七千年前的“銜符玉龜”等即是。“用進退廢”是事物持續發展的動力,圖符奧秘失卻造成的文化斷層,是圖符與文字置換過程中遺留下的歷史缺憾。故《周易》“系辭”所說:“(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焉。”
為了尋找中國文化源頭,歷史上的老子、孔子、莊周、張衡、祖沖之、陳摶、邵雍等歷代名賢,都為此作過深入的探索,并且都走到“陰陽五行學說”的門檻。縱觀前賢治學經歷,多從哲理范疇探索:《周易》及其衍生作品汗牛充棟,其于“微言大義”解析尚無大白之作;《周髀》因上古自然數由來的失傳,使“數術”之學益發神秘,影響到古代高等數學的健康發展;《道德經》不涉及易理尋源;孔子晚年始治“易”,經十二年探索,“緯編三絕”,老人家臨終之際,似乎已看到微言大義的曙光,然時不我與,飲恨(加我數年,我與易則彬彬也。)未能完成與史前文化的連接。唯我醫家《內經》《本草》與《傷寒》經典,因先哲們運用古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人體健康,于是開創了我國的醫學先河,也同樣因涉及“陰陽象數義理”義晦難解,導致我國的醫藥學術再無長足發展。顯然,先秦以前的文化斷層已成為割裂我國對上古文化傳承的鴻溝。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