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醫藥文化漫談
張仲景醫藥文化漫談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學本三代之舊,識高先秦之上,是一部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知識體系。《傷寒雜病論》雖以論病為主,卻始終貫徹和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放射出自然哲學思想的光輝。
《傷寒雜病論》成書于疫癘流行、社會動蕩的東漢末葉。內容包括:醫論、脈論、病論、證論、法論、方論、藥論等諸項內容,重點論述“傷寒”與“雜病”的治則、治法、組方、遣藥、護理、禁忌等基本知識,以及內、外、婦、兒諸科的診治,飲食、行為禁忌等相關知識。該書內容豐富,理法方藥完備,屬中國有史以來醫學領域的大成之作。該書幾經傳抄、節錄修訂,又幾經兵燹,歷代均難得其全,而流傳至今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文獻遺存,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福祉。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以其理論精辟、辨證規范、治法森嚴、組方嚴謹、處治靈活、效若桴鼓的學術特色飲譽古今。受到后世醫家的一致推崇,被奉為‘眾方之祖’,‘醫學指南’和‘規矩準繩’。其醫學思想、認識理念、思維模式乃至臨床治則等知識,已構成我國醫學的知識寶庫——張仲景醫藥思想體系,并在傳播中形成特有的文化現象。
文是反映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符號,“在天成象,在地成文”,是中國史前先民用視覺效果來描述對自然世界的感知,故文必具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文的賦義,約有以下十一種:
化是指物質與精神的改變。文化來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人類通過感覺→認識→記錄→傳播→形成的具有實踐性、歷史性,連續性,民族性的知識系統。故,文化作為詞組,文是名詞,化是動詞。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化人”,即用一定手段(包括精神、信仰、理念、知識、教育、法律、制度等)實現“化人”的目的。而醫藥文化則是以“醫藥學術知識與思想理念化人”的知識體系。文化作為知識泛稱,則具名詞的作用,泛指知識領域,也指群體和個人的受教育程度。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