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之藏象學說第 4 頁
中醫基礎理論之藏象學說第 4 頁:大腸
大腸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與肺相表里。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后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沿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或便秘或便膿血等。
中醫基礎理論之藏象學說第 4 頁:肝
肝位于上腹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肝與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里。肝的經脈循行于脅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這些部位的病癥多從肝論治。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于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1.調節精神情志。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郁、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燥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癥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3.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癥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時還可出現腹水、水腫等。
肝主藏血
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于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儲藏的血液,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于目,則兩目干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于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開竅于目
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聯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干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于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系列癥狀,如前所述。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余”之說。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