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學說如何指導疾病的治療
中醫五行學說如何指導疾病的治療
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治療,主要表現在:根據藥物的色、味,按五行歸屬指導臟腑用藥;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控制疾病的傳變和確定治則治法;指導針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療等幾個方面。
1.指導臟腑用藥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顏色與氣味。以顏色分,有青、赤、黃、白、黑“五色”;以氣味辨,則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藥物的五色、五味與五臟的關系是以天然色味為基礎,以其不同性能與歸經為依據,按照五行歸屬來確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腎。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經以補肝之精血;丹參味苦色赤入心經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經以清肺熱;白術色黃味甘以補益脾氣;玄參、生地色黑味咸入腎經以滋養腎陰等。臨床臟腑用藥,除色味外,還必須結合藥物的四氣(寒、熱、溫、涼)和升降浮沉等理論綜合分析,辨證應用。
2.控制疾病的傳變
根據五行生克乘侮理論,五臟中一臟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臟而發生傳變。如肝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心、肺、脾、腎有病也可以影響肝臟。不同臟腑的病變,其傳變規律不同。因此,臨床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治療之外,還要依據其傳變規律,治療其他臟腑,以防止其傳變。如肝氣太過,或郁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將及脾胃,此時應在疏肝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其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則肝病不得傳于脾。如《難經•七十七難》所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這里的“實其脾氣”,是指在治療肝病的基礎上佐以補脾、健脾。
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于臟氣的有盛有衰。“盛則傳,虛則受”,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律。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既要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關系掌握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調整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防患于未然,同時又要依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切勿將其作為刻板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3.確定治則治法
五行學說不僅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傳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預防,而且還以五行相生相克規律來確定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