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正常人體體質的概念、形成、特征、類型、差異規律,及其對疾病發生、發展、演變過程的影響,并以此指導對疾病進行診斷和防治的理論知識。其融生物學、醫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于一體,既作為研究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問題的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研究人類體質與疾病、健康關系的新的分支學科。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關于體質,在中醫學史上有過幾種不同的用詞。在《內經》中常用“形”、“質”等以表體質之義,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的“五形之人”,《素問•厥論》中的“是人者質壯”等。其后,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以“稟質”言之,宋•陳自明《婦人良方》稱為“氣質”,南宋無名氏《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稱為“賦稟”,明•張介賓以“稟賦”、“氣質”而論的同時,較早運用“體質”一詞,他在《景岳全書•雜證謨•飲食門》中說:“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明清時代也有醫家稱之為“氣體”、“形質”等,清•徐大椿則將“氣體”、“體質”合用,自清•葉桂、華岫云始直稱“體質”,自此,人們漸趨接受“體質”一詞,普遍用它來表述不同個體的生理特殊性。
重視人的體質及其差異性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中醫體質理論淵源于《內經》,早在《內經》中就明確指出了人在生命的過程中可以顯示出剛柔、強弱、高低、陰陽、肥瘦等顯著的個體差異,如《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內經》的體質理論,明確指出體質與臟腑的形態結構、氣血盈虧有密切的關系,并從差異性方面研究了個體及不同群體的體質特征、差異規律、體質的形成與變異規律,體質類型與分類方法,體質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體質與疾病的診斷、辨證與治法用藥規律,體質與預防、養生的關系等,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中醫體質理論,奠定了中醫體質學的基礎。其后,歷代醫家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內經》關于發生體質學、生態體質學、年齡體質學、性別體質學、病理體質學及治療體質學的理論。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從體質與發病、辨證、治療用藥以及疾病預后關系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蘊含有辨質論治的精神,使體質理論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提高。宋•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及南宋無名氏《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等,對體質形成于胎兒期已篤信不疑。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將小兒的體質特征精辟地概括為“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宋•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對老年人的體質特征特別是心理特征及其機理進行了闡述,強調體質的食養與食療。金•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則強調“臟腑六氣病機”,從理論上闡述了各型病理體質的形成與內生六氣的關系,從而對體質的內在基礎做了強調。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力倡藏象體質理論,強調脾腎先后天之本對體質的重要性,并將豐富的體質理論運用到對外感、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之中。清•汪宏的《望診遵經》和王燕昌的《王氏醫存》對影響體質形成、定型、演化的外部因素,已有明確的認識。明清溫病學家則從溫熱病學角度,對體質的分型及臨床脈癥、體質與溫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治療、用藥關系作了新的探討,使中醫體質理論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新的發展。
盡管歷代醫家從不同角度對體質問題進行了詳盡、細致、正確的研究,并且有效地將體質理論運用于臨床實踐中。但是,這些論述中缺乏明確而科學的體質概念,對體質理論的論述也是分散的,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關于體質學說的理論體系。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對中醫理論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也隨之受到了重視。學者們不但從文獻整理方面對歷代醫家有關體質的論述作了系統的挖掘整理,而且從理論、臨床、實驗等多方面對體質的形成及基本原理、體質差異規律及類型、分類方法,體質構成、特征、分布、體質與病證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涉及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免疫學、醫學心理學、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明確了體質的概念,對構成人體的生命物質在結構、機能與代謝上反映出來的必要的可測定的“分析單元”——體質要素,運用了現代醫學的實驗與檢測方法予以確定。相繼有《中醫體質學》、《體質病理學》、《中醫心理學》、《體質食療學》、《人體體質學》、《體質病理學與體質食療學實驗研究》等著作問世。目前,對體質問題的研究,從學科范疇、理論方法與臨床運用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中醫體質學的學科體系,不僅使體質理論真正理性地納入到中醫學的研究中來,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促進了中醫臨床學的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