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的內涵第 3 頁
醫圣張仲景秉《黃帝內經》、《難經》之旨,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貫徹“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篇》中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是運用五行乘侮規律得出的治病防變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變的具體體現。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針刺預防中風的具體方法:“惟風宜防爾,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
元代朱丹溪指出:“與其求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預防與養生的重要性。
明代的楊繼洲《針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預防中風的詳細記載,如:“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時足脛發酸發重,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瘡妙。”
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病的發展規律和溫邪易傷津耗液的特點,提出對于腎水素虛的患者應防病邪乘虛深入下焦,損及腎陰,在治療上主張在甘寒養胃同時加入咸寒滋腎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變法則的典范。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