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攝情志治未病
調攝情志“治未病”思想最早見于《內經》,后世醫家對于調攝情志“治未病”亦有精辟論述,故調攝情志在預防疾病發生、發展以及愈后防復發等方面,有疏通血脈、調暢氣機、調和陰陽、固攝正氣等重要作用。
未病先防
調攝情志“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方面是至關重要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傷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人的情志須常多喜悅歡樂,方可志和神暢。正常情況下七情不會致病,只有突然、猛烈或長期、持續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對外界事物反應的正常調節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致病。如《春秋·管子<內業>》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明·龔居中《紅爐點雪》曰:“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故應經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避免驚恐及憂思惱怒等過度刺激而傷正氣,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素問》曰:“清靜則內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既病防變
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正確的診治外,開導病人樂觀面對病情,避免精神壓力以及不必要的情志刺激,是已病早治,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傳變的關鍵。尤其是七情所致疾病,更應該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積極性來配合治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防微杜漸之目的。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