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的內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歷代醫家乃至現代醫學對“治未病”思想都極為重視。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一是健康未病態;二是欲病未病態;三是已病未傳態。因此,“治未病”就是針對這三種狀態,具有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和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與臨床意義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中醫學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另見于《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雖未發”,結合上文是指機體已受邪但尚處于無癥狀或癥狀尚較少、較輕的階段。這種潛病態可發展成為某種具有明顯癥狀和體征的疾病。因而,這“治未病”,是指通過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斷其發展,從而使這種潛病態向健康方向轉化,屬于疾病早期治療的范圍。
還見于《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處“治未病”對醫生的治療經驗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為一名高明的醫生,要善于預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