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是指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是中醫借以檢查病人、診斷病證的常用手段和方法。

望診,是用肉眼直接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有關情況,以協助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望診最主要的是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以推斷疾病的變化。健康人的神、色、形、態都有其正常的現象,若有反常,便是有病的證象。前面已經介紹過,人體外部與內部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是內部臟腑有了病變,體表就出現相應的變化,特別是面部、舌部的反映更明顯。故通過對體表的觀察,可推斷人體的病變。望診的范圍較廣,除包括望病人的神、色、形、態等全身情況,以及各種排泄物(如痰、尿、糞、膿、血、月經、白帶等)外,還包括望局部情況,如望舌(舌質、舌苔)、指紋(小兒的特殊診法)和五官(眼、鼻、耳、口、齒、咽喉等)。 聞診,是通過醫生的聽覺和嗅覺收集病人有關疾病的材料,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主要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 問診,就是通過醫生與病人及其知情人的交談,了解病人的主觀癥狀、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治療經歷,并將調查所得的資料加以記錄整理,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中醫的問診和西醫的問診及采集病歷的內容大同小異。中醫著重收集與辨證有關的材料,找出它的主證(有時相當于“主訴”)和兼證(伴隨出現的癥狀),進而分析其病證。這是中醫認識疾病的感性階段。 切診,主要包括切脈和觸診兩個方面。中醫切脈,是醫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橈動脈處,也有切頸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根據脈象的反映,可了解病人所得病證的內在變化。現在一般認為,中醫所稱的脈象,多是由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頻率、強度、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綜合征象。脈象與心臟的活動情況(如心肌收縮、心率及節律等)、血壓的高低、血管的緊張度、血管內流動血液的質和量等因素有密切聯系。而這此因素可因人體的功能狀態不同,或因人體對疾病反映的強弱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脈象。人體在生理情況下,由于形成脈象的各種因素在一定范圍內的相對穩定,而使脈象表現為一定形象。這種一定形象的脈象就是正常脈象,中醫稱為常脈或平脈。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由于形成脈象的因素發生了異常的改變,而使脈象正常的形象發生變異。這種變異的脈象就是病理脈象,中醫稱之為病脈或反常脈。也就是說,不同的病證,往往可出現不同的病脈。所以,切脈是中醫診斷不同病證的一種重要手段。如中醫常見的脈象中,能反映心血管循環的頻率有遲脈、數脈;反映節律的有結脈、代脈;反映血管充實度的有芤脈、實脈;反映脈管壁情況的有弦脈、緊脈;反映血流形態的有滑脈等;反映血管搏動幅度的有 大脈、小脈;表示收縮期與舒張期的均衡性的有洪脈等;同時反映節律和頻率的不同的如結脈、促脈、代脈等。這些說明,中醫的脈象是客觀存在的,它與西醫所稱的脈搏不完全相同。故脈象是有科學性的,值得進一步研究。 中醫診斷病證進行分析時,強調“四診合參”。這就是說,要把四診得來的疾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動態結論。切忌只重視一診,如重問診而輕切診,或只切脈而不作其它三診。此外,還忌把所得的資料“只取一點,不計其余”。這樣,常易導致診斷的失誤。在哲學上,這就是犯了形而上學的片面的主觀主義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