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理論觀點以《黃帝內經》為基礎,有三方面學說是總的指導思想。其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平衡觀點;其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學說觀點;其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天人相應觀點。
“陽氣者,若天日”《內經》將陽氣喻為天上的太陽,天上的光明依賴于太陽,人體的安康依賴于陽氣,“陽氣”推動人體生命運動,保持溫度,推動水谷之運化,推動大小便排泄,像衛士一樣防御體外之邪氣、邪風,一旦陽氣受損,就會百病叢生。因此無論“慢支、哮喘、肺氣腫、肺纖維化”等呼吸病及循環、消化、免疫系統疾病,還是其他系統疾病,陽氣虛損為之根本,“冬病夏治”目的就是,選用適宜方術在春、夏使得陽氣充實,而達陰平陽秘之目的。
陽指人體之陽氣,“陽氣”之根是指元陽,是一身之陽之氣。另有衛陽、肺陽、脾陽、腎陽等陽氣”。“元陽”與“衛陽”之氣又是陽之根本,疾病的發生,纏綿不愈均是二陽之氣生化不足而致。二陽的來源,“元陽”是為先天之腎精而化生,為腎之本;“衛陽”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而化生之,行于脈外。前者統領一身純陽之氣,后者防御、護衛人之人體。所以“春夏養陽”目的就是讓元陽化之充足;“衛陽”之氣充盛;而達到預防和治療呼吸及其他系統疾病。這乃為“春夏養陽”之“道”也,春夏養陽”重點在化生“衛陽”和“元陽”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