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常識第 7 頁
3、動靜結合
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既倡導“養身莫善于動”,又認為“養靜為攝生之首務”(《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兩方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動”在養生學中的重要意義,認為“人若勞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銘》),“一身動則一身強”(《四存編》)。并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運動法。諸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堅持這些健身運動,可以暢氣機、通氣血、利關節,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代醫學也已經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使機體充滿活力,從而延緩各器官的衰老。
靜,又稱“清靜”,包括精神上的清靜和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是與“動”相對而言,在中醫養生學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氣功中的靜功一般沒有肢體的運動,它通過一定的體態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動,在“靜”的狀態下,進行內部的自我鍛煉和調節,從而達到對機體“調整”、“修復”和“建設”的目的,靜功在氣功鍛煉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史百家醫錄》中指出:“能察動靜作息之機,自無過與不及之衍”。即指“動”和“靜”都要適度,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黃帝內經》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勤運動,要注意適度;勤用腦,要思而不怠。動而不至大疲,靜而不至過逸。總之,動和靜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要養生防病、益壽延年,就必須心體互用,勞逸結合,動靜并施,不可偏廢。
總之,人們必須“順時養生”,去適應自然;同時,又要利用自然,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