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時令疾病 第三節 丹痧第 7 頁
[文獻摘要]
《證治準繩·傷寒》:“陽毒傷寒,服藥不效,魔爛皮膚,手足皮俱脫,身如涂朱,眼珠如火,躁渴欲死,脈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黃石膏湯主之,或升麻梔子湯主之。”
《喉痧正的·論因》:“治病必先其所因,喉痧之因,都由溫疫之毒,吸人肺胃,又遇暴寒折郁,內伏腸胃募原,復觸時令之毒風而發。”
《喉痧正的·論證》:“喉痧由疫毒內伏,其未發之先,必五內煩躁,手掌心熱,漸漸咽喉痛,憎寒發熱,胸悶,口渴,有痧者,熱勢必壯,……頭面頤項見有痧點隱隱,及周身膚腠通紅者,無論咽喉紅與不紅,腫與不腫,腐與不腐,但覺咽喉痛,或先曾痛過,發熱后反不覺痛者,均屬疫痧。”
《丁甘仁醫案·喉痧癥治概要》:“獨稱時疫爛喉丹痧者何也?因此癥發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應寒而反溫,春寒猶禁,春應溫而反冷,經所謂非其時而有其氣,釀成疫癘之邪也。邪從口鼻入于肺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內,蒸騰肺胃兩經,厥少之火,乘勢上亢,于是發為爛喉丹痧也。
[現代研究]
李作森.猩紅熱辨證論治的體會.新中醫1981:12(1):21
用中藥配合針灸和散劑吹喉治療173例猩紅熱患者。按衛、氣、營、血辨證,分別以透表:、清營、解毒、養陰等法,照顧兼證選方用藥。配合針刺療法,隨證選用外金津、外玉液、·大椎、三陰交等穴位,并結合用冰硼散、錫類散吹喉。結果173例中治愈141例,顯效23例,無效9例,治愈率81.5%。
湯文學.猩紅熱治驗.四川中醫19如;8(11):13
用銀翹散加減治愈猩紅熱,藥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各15g,牛蒡子、豆豉、黃芩、梔子各10g,荊芥6g,薄荷、生甘草各5g,馬勃4g,蒲公英30So服至發熱漸退,咽痛漸減,唯周身紅疹尚未隱退,則原方去荊芥、豆豉、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鮮皮各10g,至病情痊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